[获奖征文]苏文海:干一行就爱一行

23.04.2015  14:28

  心态决定一切。2007年我离开企业刚参加检察工作时,被分配到了江阴市检察院的未检科。有句话叫“干一行怨一行”,意思是不论什么行业、工作或者岗位,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未检工作是这样,其它检察工作也是这样,我对自己说,既然如此,何不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呢?干一行就爱一行吧。

  未检科同时办理批捕案件和公诉案件,比起刑检的其它部门,案件数量要相对少一些,涉及的罪名少,案情一般都不太复杂,但是未成年人案件的专门程序颇为繁琐,额外的社会性工作更是不少。既来之,则安之。对此,我没有厌烦,也没有抱怨,而是把自己摆到集体中,努力尽好本分。先是做好书记员的每一项工作:告知、提审、笔录、开庭、整卷等,认认真真打牢办案基础。

  不到一个月,我试着独立办理了第一个批捕案件。当时省检察院刚推出新的审查意见书模板没多久,许多承办人也才开始接触。我就一边参照模板进行学习,一边向其他老干警请教,各方面都做得非常仔细,一丝不苟,特别是在证据评析、说理论证等部分做足了功课。为此,时任侦监科负责人的沙智刚科长还在科务会上专门点名表扬了我。于此,我知道了“认真”二字的价值。

  在办案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案件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只不过有的多一些、突出一点,而有的少一些、普通一点,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典型性。恰巧未检科陈益军科长感觉我的文字还行,就鼓励我说:“年轻人不妨多写写,也好让别人熟悉你。”于是,我豁然开朗,说干就干!

  此后,在办案之余,我常常会挑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件拿出来加工一番,没想到,一批批“豆腐块”竟陆陆续续发表在了本院内网、《检察苑》和《清风苑》杂志上。有不少无锡和江阴两级院的同仁跟我开玩笑说,对你是先看到名字后看到人的。这无疑令我信心大增:原来,除了办案,写东西倒也算条路子嘛。

  受此激励,笔头就更勤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每周都会有成果,而且“豆腐块”的花样不断翻新。陈科长更是有意识地锻炼我,建议我除了写案件外,还要多往活动信息、工作总结、调研等方面拓展。我欣然接受,每次部门里安排写一个什么材料时,我把这看成练兵的机会,因此从不推脱,总是第一句说“没问题”,第二句问“啥时要”,而且总是保质保量地准时完成。

  写作是需要成本的,很多时候我都是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者是下班回家前的一会儿功夫,不但没觉得吃亏,还乐在其中。浇灌过汗水的鲜花注定芬芳美丽。一年后,我就基本上掌握了不同的文稿写作技巧,质量上也能达到七七八八。没想到的是,后来有一篇随手写的调研文章《浅议“入户抢劫”中的“店家一体”问题》竟然被法学知名期刊《中国刑事法杂志》刊发,首开全院先例。

  2008年底,因着江阴首创了“涉罪外来未成年人关爱教育基地”(管护教育基地的前身)的缘故,一场全国性专门研讨会在江阴市举办,江阴市检察院要在会上做个主旨发言,领导决定将撰稿的主要工作交给了我。这种高规格、高层次的会议,参会的都是来自北大、北师大、高检院等的专家和领导,对材料要求之高可想而知。怎么办呢?既然推不掉,不如痛快接受——这是当时我心里安慰对自己的一句话,我接下了这件差事。于是,我克服时间紧、任务重、标准严的困难,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充分利用办案间隙和周末时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任务。当得知研讨会顺利举行,相关主旨发言为推广基地做出了贡献时,我内心一下子充溢着成就感:看来,文字工作也是大有可为的!

  2010年初,院里将我调到了研究室配合唐丽英主任工作。说实在的,当时自己心里还是有抵触情绪的,一方面是副业变主业一时有些不适应,另一方面是发觉“爬格子”似乎会掉头发。但既然无法改变,那就继续调整心态吧。

  江阴市检察院研究室和人民监督员办公室、检委会办公室是一个部门,相关的工作来源很复杂:有本院内部的,有上级条线下达的,有政法委组织的,还有其它一些横向单位的。工作内容包括文件起草、经验总结、数据上报、专项报告、调研文章、评优材料以及召集检委会、“两员”活动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平时的工作主要是窝在电脑桌前敲键盘,日子过得波澜不惊,特别是缺少了公诉席上的那种慷慨激昂,心中难免会生起对业务部门的向往。

  但是纯文字工作,花费的脑力却更多了,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头发一点点变得稀疏起来。特别是在院里举办大型会议等活动,或者需要一些紧急材料时,夜里和周末留在单位加班也是家常便饭,记得最晚的一次到了半夜12点才搞定任务。还有一次,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全省延伸检察触角工作会议”需要的画册、光盘,和詹爱平同志一道整夜守在广告公司,反复进行现场修改、调整,直到全部印刷完成才回家。然而,平时大部分的工作,都平淡地像白开水,好像没什么是值得拿出来说道的。一周、一个月下来,部门总结上也许就只有几个干巴巴的数字而已。以至于有几次隔壁民行科同仁问起最近在忙些啥时,我愣愣神只好很惭愧地说:“我自己也不知道。

  2010年的10月份,院里给我们研究室添了个新同事龚雪娇,刚窃喜有了同盟军,可没过几天,院领导又让我去抓全院的检察宣传工作。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原来自己也就随便写写小案件,最终发不发表无所谓,也没有指标;现在“自留地”变成了“责任田”,有“生产任务”的要求了,那就有实实在在的压力了。压力就是动力,我开始认认真真从“看报纸”开始学起,不断地琢磨不同新闻稿件的写法,并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体编辑建立联系;对一些重点稿件还时不时去请教唐主任,总能听到她在思路和方向上的独到见解。同时,组建起了全院首批检察宣传联络员队伍,除了发动大家积极写稿,每年还组织一些写作培训讲座,初步搭建起了一个宣传团队的网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院干警的共同努力下,江阴检察的新闻稿件发表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大稿子也不定期出现在《江苏法制报》、《检察日报》、《法制日报》、《方圆》杂志等较高层级媒体上。同时,与江阴日报社、江阴电视台、江阴电台等本地传媒,搭建起了稳定的、畅通的发稿渠道,并在江苏卫视、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在2011年无锡市检察宣传条线年度考核时,江阴院获得了久违的第一名。

  2012年底,组织上任命我担任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主持部门的日常工作,并负责统筹全院的信息、简报、宣传、调研等综合文字工作。期间,我还积极参与了争创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全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事例、省公正司法示范点等全院性评优、申报材料的起草工作。2013年,在无锡市检察机关的年度条线考核中,江阴市检察院的信息简报、新闻宣传、检察调研、人民监督员等四项工作全部名列前茅,并连续几年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集体”称号。我个人也被检察日报社评为第七届全国百名优秀通讯员,是无锡地区本届唯一受此表彰的检察干警,为江阴检察争得了荣誉。

  为伊消得人憔悴,华发渐疏终不悔。回首这些年的从检经历,尽管不少地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工作差强人意,可我为自己初步践行了“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信条而无怨无悔。

  苏文海  江阴市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