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作家的使命是审视社会与时代

16.08.2015  23:13

  新华报业网讯  今天,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江苏省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童的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奖。喜讯传来,记者第一时间专访苏童,谈《黄雀记》的创作情况,谈自己的创作姿态,谈江苏文坛的整体实力。苏童强调,小说获奖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作家的群体实力。

   谈获奖小说:直达生活世相的内核

  谈起《黄雀记》创作起因,苏童介绍说,小说的“胚胎”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听说的一个故事:街上一个十七八岁的小男孩,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参与了一个“强奸案”,虽然是女方主动或默许,但那个女孩后来迫于压力还是和家长一起控告那几个男孩,家长们轮番做女孩家长工作,以至于女孩的口供一直在变化,而这个男孩家里最穷,没有钱收买女孩家长,刚好又碰上“严打”,结果被判无期。“那个男孩与我很熟,他有一双干净的眼睛,我不相信他真的实施了强奸,然而由于社会、时代、人性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完全走上了另一条人生轨迹!”苏童说,“那个男孩的形象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仿佛一个沉重的亏欠,促使我拿起笔来!

  2009年末,苏童开始创作《黄雀记》,一直到2013年才完成,“我仿佛在进行一场马拉松,这是一种情感上的高强度投入。”在这部20多万字的小说中,苏童的目光仍然聚焦于香椿树街:一宗错综复杂的强奸案绵亘了20年,也主宰着三个少年一生的际遇与命运。保润、柳生、小仙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悲剧贯穿了《黄雀记》的故事主线。

  苏童说,“在《黄雀记》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着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两部代表作。”《黄雀记》之名,源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暗喻了《黄雀记》中主要情节的交错复杂与命中注定,少年保润将仙女捆绑在水塔之上,但没想到最终对仙女实施强暴的却是他的朋友柳生;命运的纠缠,赎罪的艰辛,或许,黄雀就藏在我们身后。翻开《黄雀记》,苏童以温婉、沉实、内敛的耐心,从容叙述了一个时代生活的惶惑、脆弱和逼仄。同时,苏童对转型时期的社会乱象、个体窘境以及国民精神紊乱的特征及荒诞,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和细腻的描摹,直达生活世相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