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官范阳:工厂化培植食用菌 创业带动村民致富

23.02.2017  12:41

图为范阳在工厂操作车间。陈姣摄

 

在当今时代,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该走向何方,有的跟行业大师学技术,以求一技之长;有的考公务员,图个安稳的工作;有的一心想去大城市发展,力争在繁华都市站稳脚……范阳却不一样,他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从毕业后走上村官的道路再到创业的漫漫征途,一路上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迈步。昨日,记者走访了这位“不一样”的大男孩,听他诉说自己的创业路。

 

大学的专业 工作派上大用场

 

初见这个大男孩是在他的“创业基地”,高高的个子,浓浓的眉毛,一身蓝色的工作服,看起来格外精神,颇有研究人员的模样。范阳自小就比较喜欢生物方面的知识,家中有关生物方面的专业书籍数不胜数,他大学期间学习的是生物科学专业,主要对生物进行检疫,大学时曾做了一项名为《关于一株具DDT降解能力菌株的生物安全性测试》的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比较复杂,难以控制它的条件。经过范阳的反复尝试,最终试验成功了,并因此获得学院老师的一致好评。就这样,范阳对于生物科学方面知识是越来越感兴趣。

 

去年大学毕业后,范阳一头扎进基层,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孤山镇的一名村官,担任蹑云社区党支部书记助理。通过入户走访,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的生活更便捷。他发现,有些农户在用原始的方法纯手工进行食用菌的培植,这样的方法,很容易让菌种受到污染,导致效率低,成效不显著。

 

走访让范阳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用工厂化进行食用菌的培植,是不是会更好呢?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说干就干,他叫上另外两个小伙伴,利用政府政策的支持——创业贷款,再加上蹑云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场地支持,近200平方米的工厂操作间就慢慢成型了。

 

工厂化培植 不断提高出菇率

 

范阳介绍,目前工厂化食用菌培植的产品主要是有机猴头菇和秀珍菇,整个培植的过程有6个流程,分别是包装菌种袋、食用菌灭菌锅灭菌、在缓冲室进行紫外线杀菌至常温、接种室内接种菌丝、在培养室内培育、在出菇室内生长出菇。这6个流程看似简单,可其中蕴藏的细节部分却要小心再小心,切不可有一点马虎。

 

我在每个细节部分都很小心,最令人烦恼的还是在包装菌种袋的前期工作。”一想起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的时候,范阳的表情慢慢凝重起来。刚开始,范阳带领小伙伴在农户的陪同下,亲自去农田挑选菌菇,选取它们的菌丝,并进行分离培养,这其中的过程中,很难把控好菌丝外部的温度、环境和其他条件,再加上初次操作,范阳的操作有些不正确,造成菌丝提取失败,以致于最终菌丝在培养室生长的环节比较缓慢,收获的成效不显著。

 

经过反复尝试,再加上高校教授的指导,出菇率越来越高了,范阳记下每次操作的方法,将每次的出菇率进行比较,逐一挑选最成功的方法,日复一日,他的成绩让教授都刮目相看。

 

筹办合作社 带周边村民致富

 

范阳的创业项目让周边的农户们也受益颇多。近200平方米的工厂操作车间,近10亩田地的农庄,单单靠范阳和另外两个小伙伴是根本不能运转的。他带动了6名当地的失业人员就业,在剪菇的环节聘请了当地的农户帮忙剪菇,并少量包给当地的农民销售。“如今,猴头菇和秀珍菇的长势越来越好,一个菌种袋可出2~3茬菇,每个生产出的猴头菇在4~5两左右,平均日产量有350斤左右。”范阳感叹如此好的收成,如果不请农户来帮忙,根本忙不过来。

 

我们后期利用完的菌种袋是一种天然有机肥料,会无偿送给当地的农户作为生物养料种植蔬菜。”范阳介绍,菌种袋在长出2~3茬菇之后,是不会再生长出菇类了,但是它可是天然的肥料,它主要是由玉米芯、棉籽壳、麦麸、秸秆、木屑和石灰构成的,这些成分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后,天然的有机肥料就诞生了。

 

目前,范阳正打算筹办专业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加入到食用菌培植的行列中。他说,“当初立志当上大学生村官,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在农村一展身手,从而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造福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