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走起"国际范儿" 苏州无国界涉外刑检工作室引关注

29.01.2016  09:51

  修改后刑诉法将外国人犯罪案件改由基层检察院批捕、公诉以来,苏州市检察院指定由该院承担苏州市区范围内外国人犯罪案件。该院的无国界涉外刑检工作室应运而生。这个工作室,由来自公诉、侦监、研究室、刑事执行检察等部门的7名干警组成,负责人是有9年公诉经验的80后检察官朱锡轶。

  涉外案件与一般刑事案件有很多区别:提审开庭及权利义务告知等与当事人接触的全过程均需翻译人员参与;国与国之间法律规定不同,因此普法难度较大;取保候审后社区矫正存在实际困难……

  “I need.(我需要)”法官向某国留学生阿里询问是否申请回避,这个年轻人耸耸肩回复道。公诉席上的朱锡轶愣住了,他和主审法官面面相觑。阿里似乎还在等待法官继续发问,法官于是进一步解释了“回避”的相关法律规定。翻译描述了好一会儿,阿里不好意思地连声“sorry”,表示自己不需要回避。原来,翻译把“回避”译为“withdrawal”,阿里没有听过这个法律术语,猜想大概“回收”的意思,他不明白法官的问题,但又怕大家等得急,于是,先同意了再说。

  日常词汇和法律专业词汇的差异导致当事人对法言法语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样的问题已经困扰无国界涉外刑检工作室很久。在讯问外国犯罪嫌疑人时,一份权利义务告知书就能引出嫌疑人的“十万个为什么”:什么叫申诉、控告?什么是取保候审?立功又是什么?等等。这些专业法律术语有时会让翻译人员愣上半天。“让外国人明白权利义务,是实现公平正义的起码要求。”鉴于此,工作室特地找到翻译人员,逐字逐句推敲,形成了英文、韩文版告知书。

  除了翻译告知书,普法材料翻译也是重点。工作室成立3年来,办理了19件案件,一半以上是醉驾案件,且多因外国人不知我国刑法规定,危险驾驶以“行为”界定,因此,工作室准备的普法材料是一份双语提示卡。将危险驾驶、持有吸食贩卖毒品、公共场所寻衅滋事、公私财物毁坏等相关法条双语标识。这些提示卡被工作室发到了外国人集聚的外企、高校、涉外小区和酒吧,有留学生特地拿了不少发给同学,对检察官说“very nice!(非常好)”。

  无国界涉外刑检工作室是2015年春天干警们亲手设计布置的。最吸引人的除了工作室合影,还有一面写着“智慧审案 检察楷模”的大红锦旗,朱锡轶说,那是一起抢劫案的中国当事人送来的。小小工作室,也走起了“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