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贪官”的距离

25.02.2015  10:27

  -

  热风

  读报,看到金一南先生写的故事:这是一个70多岁老人讲的60多年前的往事。那天事情很突然,日本鬼子把村子包围了。区委干部和区小队来不及撤退,都混在群众里面。全村5000人中,有1000多个孩子。日本人选中了突破口,他们拿出糖,分给每一个孩子,并让他们指指哪一个不是这村子的人。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接糖。日本人把孩子攥紧的手掰开,将糖硬塞进去,可孩子的手像推火炭一样把糖推出来,又紧紧攥上。人们问老人:“当时你们咋那么大胆?真的一点也不怕?”老人说:“谁也不是铜浇铁打的,咋不怕?可那糖不能接,一接,就成汉奸了。

  读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我很感动。战争年代,也是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糖对孩子的巨大诱惑,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可全村“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人接糖”,尽管“日本人把攥紧的手掰开,将糖硬塞进去”,可孩子们的“手像推火炭一样把糖推出来,又紧紧攥上”。是因为这糖不好吃吗?不是,是因为那糖“一接,就成汉奸了”。在日本鬼子的威逼利诱面前,在随时有可能被砍头的情况下,我们的1000多个孩子竟然不为所动,这是怎样的一种凛然大义呀!难怪,这些孩子被金一南先生称之为“真正的英雄”。

  诚如金一南先生所言:“他们凭世代流传下来的道德,凭庄稼人做人的直觉,得出一个朴实无华的结论:‘一接,就成汉奸了。’”而一旦做了汉奸,这无疑是每一个村民们的奇耻大辱。是啊,正是“千万年延续不息流淌不已的血脉”,正是深深扎根于村民心中这种羞耻之心的道德基因,让孩子们敢于言不。“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士可杀而不可辱”,人格之不可羞辱,胜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不知羞耻,还配做人吗?陈毅元帅有两句诗:“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含羞草尚且懂得以含羞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人又怎么能不用知耻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突然想到了贪官们的所作所为,与上述1000多个孩子比,贪官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那是有着云泥之别的;要论学到的知识,那就更不用提了。我要说的是,既如此,那么贪官们又何以比上述孩子都不如呢?孩子们都懂得“一接,就成汉奸了”的道理,并坚拒之;可那些贪官们何以“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转眼间即成了为党纪国法所不容的贪官了呢?假若我们的为官者人人都能懂得“一伸手,就成了贪官,成了腐败分子”的道理,并像孩子们那样“手像推火炭一样把‘贿赂’推出来,又紧紧攥上”,这该多清朗啊!

  在笔者观之,一些贪官之所以不如上述孩子,说穿了,不是他们不懂得“一伸手,就成了贪官,成了腐败分子”的道理,而是在日益膨胀的官欲、贪欲、色欲面前,丢弃了一颗羞耻之心。有道是,见利而贪,一而再,害己种下。“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利在前,人往往为利挡住视线,“见利不见害,知存不知亡”,这便是贪官们最后必然的可悲下场。

  记起北宋官员赵概,他在案头常常摆放着一个瓶子,以及黑白两种豆子。“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刚开始,黑豆甚多。后来,随着他时时内省、磨砺克制、改过迁善,瓶中的白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赵概后来以“高德之士名世”。无独有偶,诸葛亮官拜武乡侯,身居宰相之职,但晚年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其收入全部来自朝廷俸禄,没有任何其他取酬之道。刘禅曾派人去其家里检验,结果与诸葛亮自己在《自表后主》中陈述的一模一样。无论赵概抑或诸葛亮,他们之所以如此廉洁,并为后人称道,盖缘于其深得“物洗则洁,心洗则清”之神韵而拥有一颗可贵的羞耻之心。

  英雄与贪官的距离,有时只是一步之遥。做英雄并无秘诀,唯在于“洗其心而洁其行”,进而获得自身之福、家庭之幸、事业之利。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 “英雄”与“贪官”的距离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