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苏绣搭上电商快车 每件商品均由专家鉴定

29.11.2015  16:07

   每件商品均由专家鉴定,手工艺品网购也能确保质量

  中国江苏网11月29日讯 昨天,第八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高新区镇湖举行。仪式上,“苏绣版权服务云平台、苏绣电商平台”宣告启动。今后,凡上该平台苏绣作品全部经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确保品牌质量。而这项搭乘“互联网+”的全新尝试,也将帮助苏绣突破传统前店后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寻求新的营销平台,扩大产业富民效应。

  苏绣“触网”  突破传统营销桎梏

  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被誉为“中国刺绣之乡”。这里是苏绣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在镇湖2万常住人口中,绣娘有8000多人,还有3000多人从事刺绣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庞大的刺绣从业人员规模以及配线、制框、物流等完备产业链的形成,使镇湖逐渐聚集起一个刺绣产业集群。

  “随着网络营销的兴盛,镇湖刺绣产业必须遵照市场规则尝试新措施,探索新办法。”镇湖刺绣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伟介绍,尽管苏绣在国内刺绣艺术品和生活用品两大市场依旧占据一定份额,但在电商时代,苏绣传统前店后坊的生产经营模式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制约刺绣产业发展的瓶颈,镇湖刺绣产业的营收已连续多年在13亿上下徘徊,依靠传统营销模式实现营收突破,越来越难。

  基于此,镇湖不少绣坊此前已经自发走上电商之路,进驻了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但通过运行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店铺的营收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理想。南京艺术学院龚建培教授认为,绣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说小是一个小摆件、小玩意,说大那就是一件工艺品,甚至是精美的艺术品。由于品质参差不齐,绣品的价格从几百元一幅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一幅都有,这些特质都向刺绣的电商之路提出了挑战,也意味着单打独斗的电商营销模式存在天然缺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镇湖街道从去年4月开始筹划推出“苏绣名品网”,正是瞄准了集约化发展的电商路径。昨日,随着第八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开幕,经过一年多筹划和开发测试的“苏绣名品网”也正式上线。

  每件网上商品均需通过专家鉴定

  不同于个体网店营销模式,“苏绣名品网”基于产业经济发展要求的独立服务,包含网络营销推广、电子商务服务,还包含基于线下刺绣产业资源的业务支撑和运营管理体系,将实现对苏绣精品、名品的集中销售和集中推广,为苏绣营销模式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口。进驻平台的商品全部要经过“专家鉴定委员会的鉴定,首先要保证每一件商品的质量。”张伟表示,质量就是口碑,在平台上销售的产品均由鉴定委员会和行业协会进行担保,在网站推广前期,相较于盈利,将更注重对苏绣营销手段创新的宣传,让市场进一步了解并认可苏绣品牌,以此实现“集体口碑”的树立和集聚效应的溢出。我们“准备用3年的时间来完善这一平台,利用好镇湖在全国的200多家线下实体店,实现网上推广与线下销售的结合。”张伟说。

  据介绍,顾客今后不仅可以通过该平台购买苏绣产品,还可以通过镇湖刺绣官方微商城系统模块、拍卖系统模块、微分销模块等9大特色板块实现多种供需选择。同时,已在运行中的中国刺绣艺术馆微信公众平台也将配合网站营销,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镇湖刺绣文化的宣传、刺绣产品销售和刺绣知识产权许可交易和保护等多种功能。未来,这一平台也有望逐步放开,不仅局限于苏绣交易和推广,还将尝试对苏作名品和全国其他绣种产品进行营销。

  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助力电商

  “不是牡丹就是鸳鸯,不是方镜框就是圆镜框,不是宫扇就是地屏……”这样的吐槽听过不少。可如今苏绣要“触网”,面对网络上越来越趋于年轻、越来越挑剔的客户群体,传统绣品是否还能有足够的竞争力?对于记者的提问,张伟显得信心十足。他表示,电商平台并不是药到病除的仙丹,要获得市场,最根本的还是靠过硬的产品质量。眼下,“双创”氛围正浓,苏绣产业也需要孵化,这次借着第八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苏州市首家以刺绣产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重点研究方向的公益性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苏州市刺绣产业创新研究院落户在镇湖。它将通过有效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高等院校的科研技术资源和本地刺绣大师及绣庄的智力资源,以镇湖苏绣的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重点聚焦新技术的融合、新人才的培养、新产品开发、新媒体的运用等四大主题,联合江苏省巾帼手工产业(苏南)展洽中心、镇湖刺绣协会,在提升刺绣原创产品设计水平、拓展镇湖苏绣网络销售渠道、搭建刺绣作品版权许可交易平台、加强镇湖苏绣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探索和尝试。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联合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政府决策咨询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解决镇湖苏绣产业在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产效率不高、原创能力不足、绣娘队伍断层、推介手段单一等现实窘境,加快传统刺绣产业创新升级。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