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粮食保供体系日趋完善

24.08.2015  16:49

 

一是全市已拥有粮食有效仓容125万吨,其中粮食物流园区3个,中心库8个,现代型仓容占比达到82.2%。

二是低温烘干设施实现从无到有,目前已达7152吨装机容量,为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提供粮食产后专业服务,避免了农民因无场地整晒和连续阴雨天气造成的粮食霉变损失,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是数字粮库实现零的突破,全市粮食工作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以来,苏州加大了粮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在上级没有统一标准、规划的前提下,与科研院所合作,着力开展数字粮库建设,至2014年底,全市已有6个库点实现数字化管理。张家港市、太仓市实现了区域范围内的联网监管,苏州市粮食应急保供决策与监管系统一期已试运行,今年正在开发二期项目,年底前投入使用。

四是粮食产业欣欣向荣。全市现有7家大型央企、省企、外企、民企,8个国有粮食购销公司(集团),以及为数众多的粮油生产经营企业,为苏州粮食安全保供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2014年全市粮油销售总量1369万吨,加工总量2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利税8.2亿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苏州粮食批发市场实现了网上竞价采购、销售地方储备粮,2015年3月18日“良粮网”上线运行,依托放心粮油网络,为地产优质大米品牌和服务市民消费提供了一条“互联网+粮食”渠道。

五是应急保供系统逐渐完善,地方储备粮足额到位,规模达到常住人口3个月的口粮消费量,成品粮油储备规模达到10天以上的供应量。

六是粮油质量监管网络健全、技术先进。全市拥有国家级粮油质量检测所4家、省级3家。原粮品质测报、政策性粮油质量监测实现全覆盖。苏州粮食批发市场自2002年开始实施质量准入制度,市场中心化验室具备常规粮油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检测能力,有效保障了市民餐桌上的安全。建立苏州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优势,共同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2014年7月,国家粮食局确定苏州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粮安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