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用“最好的保护”打好古城牌

21.06.2015  16:08
        中国江苏网6月21日讯 近日召开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进大会上,《关于加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苏州历史上首次就“古城保护”出台专门文件,标志着苏州古城保护工作翻开了全新篇章。

        “苏州古城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和一种精神,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魂和根。守护好古城,才能留住苏州历史文化的根;守护好历史文化,才能行稳致远,更好地走向未来。”推进大会上,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动情地说,“苏州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责任去尊敬古城、保护古城、珍惜古城,当好古城的守护者、建设者、传承人,让古城的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永葆生机和活力!

        “顶层设计”打破古城保护制度掣肘

        在高速迈向“现代化”的苏州,“古城”的存续是个“奇迹”。

        且不说它2500多年的历史完整性,也不说自宋代延续至今的水陆双棋盘格局,仅以苏州古城区内的古建筑为例,其密集度和保存的完整性在全国数得上名头的古城中都是不多见的:古建筑数量多且门类齐全,明清以来的官署衙门、会馆店铺、义庄祠堂、书院艺斋、园林民居等均有留存,其中有9座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地面文物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且八成保存完好。毫无疑问,这样的“奇迹”只能是精心保护造就的结果。

        “古城是苏州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保护不好,苏州历史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将不复存在。”在苏州的决策层看来,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好古城就是最大的责任。此次出台的《关于加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意见》堪称力度空前:把古城14.2平方公里确定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调整了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明确设立古城保护专门机构,增强了统筹协调功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专门设置2亿元用于古城保护,另外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引导古城内产业转型升级。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举措,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切实解决古城保护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制度掣肘!”《意见》的出台让身兼苏州市姑苏区委书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的翟晓声振奋不已。他说,市委、市政府两位主要领导挂帅古城保护工作,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并不多见,这体现了苏州把古城保护放在了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

        目前,苏州正在加快制定《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是苏州在现有的20多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精心打造的一个“升级版”保护法规,目标是把古城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以“保护”为核心做好“三篇文章

        苏州古城保护的文章“主题”旗帜鲜明:不能把古城仅仅当作促进经济增长的平台和筹码,而要倒逼古城的产业转型朝着有利于保护的方向展开;古城绝非“盆景”,而是历史“风景”,既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园林”、“古宅”,也保存好面广量大的一般街区和普通传统民居;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留住人、吸引人。石泰峰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古城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保护”这个核心转,努力使整个古城的风貌、韵味、尺度、肌理,都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以“保护”为核心,苏州精心构思了产业转型、整体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三篇文章”。

        走进位于劳动路66号的5166影视产业园,但见原本废弃萧条的仓库面貌焕然一新,声光电、摄影棚、录音棚、5D展示厅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一应俱全,一批朝气蓬勃的影视创业企业已然进驻。姑苏区副区长王俊介绍,姑苏区大力淘汰转移不利于古城保护的企业,通过“外形不变内涵变”的方式,新建、改建文化产业载体20多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聚宝盆”。

        古城内产业变高变新的同时,是民生环境的改善和提升。3年前,苏州城内就开始重拳治水,对长达110公里的110条河道进行干河清淤,再现苏州水城的清韵和灵动;投入大代价“改厕”,基本清除了古城区内的“马桶”,明显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一大批“好管家”上岗,以信息化管理体系解决违章搭建、通路、通电、上学等问题……千年沧桑的苏州古城,迎来了充满活力的新生。

        “活着的古城”走向国际大舞台

        在飞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保护到位的苏州古城正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成为凝聚各方创造热情、吸引国际关注的大舞台。

        “这样一个老宅子,修缮后市值过亿,但苏州人不是用它来换钱,而是拿出来建成了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窗口。”当代艺术家王小慧旅居德国20多年后,欣然接受苏州邀请,在平江路上整修如昨的丁宅建立了个人艺术中心。她把这里布置成了一个跨摄影、雕塑、新媒体艺术等多领域的艺术展示平台,打造成为苏州与世界交流的一个文化窗口。

        王小慧要选择的,是一个“活着”的舞台。而苏州古城,恰恰就诗意地“活化”在苏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在古城内迄今保存最典型的平江历史街区,居民中近80%为原住民,这些原住民对“苏式味道”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执着和坚守,“老苏州”吕成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一名昆曲票友,吕成芳每晚坚持到平江路的一间茶馆内表演,带着妆容边唱边讲,一年下来,几百场演出,在无数中外游客的心中留下了美妙记忆,而吕成芳本人,也变成了苏州古城大舞台上一枚精彩的“活标签”。

        随着“苏州古城”一起走向世界舞台深处的,还有吕成芳们身处其中的那些让人着迷的“苏式生活”。不要说宋锦、缂丝、苏绣、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生活;就连曾经土得掉渣的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端午习俗等非遗民俗文化活动,也被远道而来的游客誉为“姑苏三宝”,成为他们眼中的“狂欢节”。去年底,苏州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活着的古城”越来越有“国际范”。今年3月,国际顶尖时尚品牌阿玛尼在拙政园里发布专属香水,名称就是颇具苏州味道的“牡丹凝香”。如今,不少时尚品牌的设计元素取材、新品发布都青睐与苏州园林结缘。苏州乘势推广城市会奖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将更多高规格和高品质的会议、活动安排在苏州举办。

        本报记者  高  坡  李仲勋  陈雨薇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