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间公益的“出壳”担忧

10.11.2014  11:15

      在体制转型期,政府需要解决的公共治理问题越来越多,但触角和人力都有限,由此需要民间组织来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公益孵化器的平台,可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把风险控制住。

      于是,许多草根组织借着这一契机,通过公益孵化器等支持加速发展。然而,促进之余,民办社工机构对“母体”不同程度的依赖也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这些机构能否“出壳”?“出壳”之后该怎样生存?都需要被提前纳入规划。

      困惑

      机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一方面,资金来源主要依托于市及部分市、区开展的公益创投活动,项目实施周期大多为6-8个月。另一方面,对年轻社工来说,初次参与项目更多是在学习、历练,在实践中摸索,如果项目结束后无法延续,对某一领域服务的探索较难形成模式。社工孙林林每天都在项目发展和运营成本间进行着拉锯。

      孙林林是苏州市清流社工服务中心的督导主任。据了解,该中心于2008年5月在苏州成立,并于2012年在苏州正式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该中心是一个由共青团系统孵化的民办社工机构,是一个典型的由官方孵化的民办社工机构代表。

      经过5年多的发展,清流社工服务中心现已形成由监事监督、理事会治理、专业团队运作及志愿者参与的组织架构。目前的人事结构是,常设地区主任一名,下设行政部、服务部和发展部,分别负责行政管理、服务开展和业务外拓展。

      “在团系统的支持下,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很快。”孙林林说,团委为他们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专门辟了一块免费的办公场地。到现在,服务中心主要为社区青少年提供个案服务、小组服务、法律咨询、就业指导、学习培训、自护教育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中心发展起来,也依托了两级公益创投活动。”孙林林介绍说。根据她提供的中心财务报表,记者发现该机构运营5年的总收入为150336.72元,全部为项目资金。项目主要有小鬼当家、社区试点项目、继续教育项目、义起行动等。

      孙林林表示,这些都是这几年主要运营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托于市及部分市、区开展的公益创投活动。但是,资金来源不稳定,除政府购买服务外筹资渠道狭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她最担心的就是孵化“出壳”以后的成本压力了,尤其是人员成本。“因此我们现在也在一步步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归根到底还是募款。”

      此外,由于待遇低、不稳定、职业发展预期不明朗,中心目前只有2名专职人员,除了策划、开展服务外,还要兼顾机构行政事务,甚至要在多个项目中奔波,服务很难深化。孙林林说,“在开展活动时,基本就是搭一个架构,里面具体执行还要依赖实习生或志愿者提供服务。”

      这些麻烦在孵化“出壳”后如何应对,不可避免地成为孙林林的操心事。幸运的是,她已经开始考虑“出壳”以后的道路:首要解决的就是项目拓展和筹款的问题,“其实也可以和其他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这样就能拓展项目发展思路和资金来源,逐步走上自我发展道路。”

      突破

      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位于烽火路上的苏州公益园,是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650万元,历经一年多时间建设而成的。据公益园负责人沈亚萍向记者介绍,自今年3月正式运行以来,已经有16家社会组织入驻。在这里,公益园为每一家入园组织提供了50平米以上的办公区,并配置多台电脑,房屋租金、水电费、物业费基本全免。

      以“政府支持、民间运作、专业管理”方式,采用资金、场地、项目、能力等多元扶持措施,对这些大小不一、活力有余而规范不足的社会组织进行孵化培育,目的在于让有潜力的草根社会组织,逐步成长为政府的“好帮手”、民众的“好伙伴”。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处长王林兴对建构培育扶持生态链的工作颇有心得。

      “苏州已经理顺了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就是民政局,服务单位提供指导、协助,发挥监督作用就行,避免让社工机构无所适从。此外,民政局引导服务单位使用好社工,让用人单位和机构处理好关系,两者多沟通了解。”王林兴说。至于如何对现有社工机构建设进行突破和完善,他认为,管理部门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据了解,市民政局和财政局早在去年就专门制定了《苏州市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和《苏州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考核评估细则》。目前全市已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建成以苏州公益园为代表的20家培育基地,已培育各类社会组织250家。这些培育基地也已达到了集群化规模,初步形成四个层级、功能有别、错位发展、比较完善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

      “在体制转型期,政府需要解决的公共治理问题越来越多,但触角和人力都有限,由此需要民间组织来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但是民间组织登记注册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放开,他们担心大量批准登记后失控。通过公益孵化器的平台,刚好可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把风险控制住。”在今年的苏州市“两会”上,有着相关工作经历的市人大代表龚明提出了一份关于加大扶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力度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政府可通过制订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并保证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有效。另一方,社工机构应当高度重视锻造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公信力,争取政府支持、媒体关注和社会信任,为行业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官方孵化的草根组织在发展之初可以得到一些政策的倾斜,但“出壳”后能否在公益市场的竞争中留存下来?龚明说:“有了相对完善的保障和驱动力,对于脱离母体以后的风险,完全可以规避。”

      对话

      部门更要在软件上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3年11月,市民政局会同市社工协会对全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末,全市共有社工机构41家。其中自成立以来无专职人员亦未实施过任何服务项目的空转机构5家,市区双重登记的4家,部门、街道、社区发起成立但无专职人员的6家,以上3种类型合计14家,其他实体运转的机构共26家。

      这些机构中,平均每家机构有专职人员2.6人,最多8人,最少0人。71%的机构专职人员≤3人,29%的机构只有1人,14%的机构没有专职人员。人均月平均税前工资3100元,其中最高3800元,最低2000元。年平均净收入约3.6万元,其中最高5万元,最低2.5万元。

      调查显示,大部分机构成立时间不足1年,因此总体业务规模较小。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4家,基本持平的4家,其余机构未填报此项。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市、区公益创投,另有少数项目来源于省级创投,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企业、基金会等。

      面对这些情况,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燕颜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给出了部门的思考。她表示,我市社会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发展方向,如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如何切实提高服务绩效,确实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陈燕颜说,社会组织培育,不仅要从硬件上支持,更要在软件上支持。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功能有别、错位发展”的要求,整合好市级、区级,以及街道、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资源,协调好各方力量,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联合的发展态势。

      陈燕颜还向记者透露,为创新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组织建设,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公益事业,搭建“社企(社会组织和企业)协作”、“两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互动”、“三社(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联动”的平台,苏州拟在12月底举办全市性大型公益主题活动。目前建议将此次全市性大型公益主题活动定名为“苏州市首届公益伙伴周”。

      该公益伙伴周旨在通过举办全市性大型公益主题活动,搭建公益资源链接平台,动员和组织企业(基金会)、公益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集中进行公益展示、推介、宣传、营销和公益项目的交流、对接、交易,创造出具有苏州特色的公益品牌。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