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家人家 两代四口人都是遗体捐献志愿者

16.03.2015  17:51

  周颂英帮父母完成捐遗心愿后遭遇亲朋好友非议的文章刊登后,不仅得到众多媒体关注,也得到部分市民的理解和支持。3月15日上午,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东港二村社区举办了一个小型签约仪式——居民孙先生和妻子尤女士一同填写了《遗体捐献志愿书》。自此,孙先生一家两代四口人都成了捐遗志愿者。

  孙先生和妻子尤女士都在园区某企业工作。15年前,孙先生的父母就已经加入捐遗志愿者行列。当时,孙先生还不同意父母的这一决定。“哪个子女舍得让自己的父母给医学院的学生解剖?”孙先生说,虽然父母想开了,但他还是认为父母百年后没有一处“安身”的地方,觉得非常难受。当年经过父母的多次劝说后,才勉强签了字。此前,他先后在《姑苏晚报》和央视《面对面》栏目上看到周颂英有关捐遗的相关报道后,才完全理解了捐遗者的心情。于是,他又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并跟父母了解捐遗的相关手续。春节期间,孙先生就跟妻子尤女士商定“捐遗”。

  其实,在东港新村,还有很多像孙先生一样主动捐遗的居民。东港家乐社区63岁的吴美珍和72岁的叶福根是一对夫妻,他们也是捐遗志愿者。说起捐遗的原因。吴美珍说:“人去世后什么知觉也没有,如果将遗体捐给医学院,老师和学生可以用来做医学试验;而将眼角膜捐给其他有需要的人,还会给患者带来光明。去世后再为人类做点贡献,也是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

  东港二村71岁的王可文老伯,是一位高校退休教师。4年前,他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当时非常危险。在经历了“生死关”后,王可文想通了,万一哪天不幸“光荣”了,遗体也可以为他人做贡献。现在,他也是捐遗志愿者。东港二村77岁的捐遗志愿者朱继海老伯坦言,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为医学院的师生增加一份正能量,让医学院的师生在研究和实践解剖时有一个实体,也是一件提高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好事。“其实有大家的理解就好,我也希望有更多市民移风易俗,加入到捐遗行列中来。”对于众多热心人的支持,周颂英表示。

  “在苏州的街道乡镇范围内,娄葑街道捐遗志愿者的人数名列前茅。”昨天,娄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捐遗志愿者达到163人,完成捐遗的有20例。而娄葑街道目前就有82名捐遗志愿者,占到了园区捐遗志愿者总数的一半。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应当事人要求,孙先生和尤女士为化名)(记者 张登峰)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