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化产业营收年均增20% 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3平米

24.01.2016  16:13

  “十二五”时期,苏州新增文化设施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文化产业规模和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达20%;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文件40个。公共体育设施人均面积已超过2.7平方米,5A级景区已达6家、11个点。

  展望“十三五

  积极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

  统筹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发展,建设城乡一体“十分钟体育健身圈”。

  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建设。

  中国江苏网1月24日讯 家住工业园区东港新村的马新敏是位热爱阅读的外企工程师。2015年12月,想借阅《一本书读懂德国历史》《瓦尔登湖》的她,没有像前几年那样直冲图书馆,而是登录“书香苏州”App应用软件,向苏州图书馆提出借阅请求。结果第三天就接到短信通知,让她去附近的苏图娄门分馆取书。

  马新敏享受的这种服务,是苏图2014年9月起推出的“网上借阅,社区投递”业务。马新敏感慨地说,原先去图书馆借一趟书,路上再加找书的时间得半天,而且还不一定能找到书。现在几分钟就能办完手续,轻松借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果书本暂时被别人借走,还能预约,真是方便。还书也可以还到分馆去。马新敏说,有了这项业务后,她连电子书都不看了,觉得纸质书看起来“有感觉”,给孩子借绘本书也很容易借全一整套的。粗略算算,马新敏通过“网上借阅,社区投递”业务,一年多来已经借了30多本书。

  文化是苏州的重要优势,也是苏州发展的重要“资源禀赋”。像马新敏那样,“十二五”时期,一大批市民更好享受了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了精神需求。

  2013年,苏州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被文化部、财政部评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江苏省唯一获评城市。统计表明,“十二五”时期,全市新增文化设施面积超过2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27平方米。各级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单位全部实现100%免费开放。城乡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展演、展示、讲座等活动超6万场次,惠及居民5000万人次。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苏州阅读节”每年都吸引数百万群众参与。

  与此同时,苏州文化产业规模和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达20%。2015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预计超过41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7%。全市形成了以7个国家级、12个省级和39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为主体的产业空间格局,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每年4月举办的“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已成业内品牌。

  文艺精品创作已进入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全市11个各级文化部门直属专业文艺院团,年均推出新创大戏(含中篇、长篇评弹)超过10台,年均演出13000场次,涌现了滑稽戏《顾家姆妈》《青春跑道》《探亲公寓》,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篇评弹《雷雨》,锡剧《一盅缘》,舞剧《桃花坞》《又见桃花红》,苏剧《柳如是》,童话剧《快乐木马》,芭蕾舞剧《西施》等一批优秀剧目。全市有1台剧目入选文化部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3台剧目入选首批国家舞台艺术基金,3台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4台剧目入选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3台剧目获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累计获奖40余个。新增“梅花奖”得主2人,顾芗成为全国七位梅花大奖(“三度梅”)得主之一。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也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随着2014年大运河苏州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城申遗梦圆。2014年,苏州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创意城市联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全市已有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中国传统村落、2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保单位59处,省保单位112处,市级文保单位645处。累计有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分别达32项、129项、159项和442项。镇湖刺绣艺术馆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全市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达74家,年均举办展览400场次,接待观众450万人次。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衡山仰止——文徵明特展”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成立故宫学院苏州分院,走出了地方与中央文博机构合作的新路。

  苏州还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法规建设,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相继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苏州市民办美术馆管理办法》《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性保护工程实施管理办法》《苏州市文化研究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苏州市支持高雅艺术演出活动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文件40个。固定承办三年一次的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承办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等国家级文化节庆活动,打造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品牌。制定实施《苏州市文化“走出去”扶持项目资金补贴办法》,每年承担2个以上国家级交流项目,年均组织、推动各类对外交流活动超过20批次,构建了苏州文化开放发展新格局。

  文化之外,苏州市民在体育、休闲旅游方面的需求,同样得到更好满足。

  “十二五”时期,苏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同步发展。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苏州运动员吴静钰、蔡赟夺金。到“十二五”末,苏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4%,公共体育设施人均面积超过2.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7名,体育社团会员总数达到81万,各类体育企业单位发展到2300余家。目前,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苏州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

  “十二五”时期,苏州旅游行业也实现了较快发展,旅游发展氛围更加浓厚,旅游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旅游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入境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三项旅游业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大中旅游城市前列。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预计达1880余亿元,同比增长约11%,旅游创汇预计17.7亿美元。全市已有国家等级景区61家、66个点,其中5A级景区6家、11个点,仅次于北京。(首席记者施晓平)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