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成异地养老“胜地” 太湖边涌动银发移民潮

28.01.2015  15:40

韩阿姨(前排左)已经和本地阿姨成了好朋友

韩阿姨在苏州的“新家”(资料图片)

中国江苏网1月28日讯 退休后,离开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定居、养老,这样“任性”的生活方式离我们已不再遥远。24日,太湖国际异地养生养老联盟揭牌成立,全国各个省份的30多家养老机构将在内部通过异地互换、轮流居住的方式实现边旅游边养老。而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在苏州吴中太湖畔,除了上述这种“候鸟式养老”方式外,长期定居型异地养老也在日益流行:以吴中区胥口镇子胥社区为例,该社区8000余名常住人口中,有半数以上是上海、东北、山西等外地老年人,他们在此购房、长期生活。

这类人群的生活状况如何?吴中太湖为何能吸引诸多老人来此养老?异地养老的前景怎样?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太湖养老“浮世绘”走进他们的生活

孙老伯,71岁,籍贯:上海,目前居住地:太湖度假区温泉1858小区

孙老伯和妻子是上海人,老夫妻俩三年前看中了位于太湖文化论坛正对面的这个小区。孙老伯告诉记者,两人决定来太湖边养老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在苏州工作:“这样可以离孩子近一些,想孙子的时候,坐公交车就能看到。”三年来,老两口每天的生活简单而宁静:每天沿环太湖大道散步,偶尔乘坐公交车去附近的镇上采购生活用品,每个月回一次上海买药、检查身体。

谈起这种养老方式,孙老伯说,最大的好处是环境好:“我喜欢静,太湖边常年都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但是居住在景区也有弊端。老两口很喜欢去胥口吃羊肉,但门口只有两三班公交,平均一小时才有一班车,去吃顿羊肉可能要花掉大半天时间,遇到生病可就更没法子了。好在公共交通体系在不断优化,比如本月刚开通了太湖景区快速专线,等车的时间缩短一小时。

韩阿姨,61岁,籍贯:黑龙江大庆,目前居住地:胥口西郊花园

韩阿姨退休前是大庆石油系统的警察,来苏州的原因同样是为了儿子:“儿子2002年毕业,签约留在上海,我们就准备过来了,当时在苏州、杭州、嘉兴几个地方都犹豫过。”韩阿姨说,那阶段胥口的房产开发商在大庆当地电视台投放了不少广告,正是广告上小桥流水的景致最终让她拍板:去苏州。

搬来的第一个冬天,老家的朋友纷纷来电:那边没有暖气,你长冻疮吗?听得懂苏州话吗?韩阿姨说,其实第一年熬过来,就再也不觉得苏州的冬天湿冷难熬了。至于语言障碍则早就克服了,如今她是小区里的居民小组长,每天在小区里送表格、发放老鼠药、排练节目,忙得不亦乐乎。去年,韩阿姨干脆把大庆老家的房子卖了,定居苏州。

谈到异地养老的优势,韩阿姨说,最好的是环境和风景。而弊端也存在,韩阿姨所在的石油企业在上海设有医保和养老金代办点,如若不是这样,每次生病都要回遥远的大庆,实在不方便。

姜老伯,62岁,籍贯:江苏海口,目前居住地:胥口书画市场

1998年,彼时年仅45岁的老姜从老家提前退休,卷起铺盖来到胥口。让他决定放弃老家一切的是胥口的书画氛围和书法家最欣赏的太湖风光。2001年,他在胥口中市街买了房子,2006年,他卖了老家的房子,将全家接了过来。老姜告诉记者,当年家乡走出去的同乡中,有的去了上海、深圳、桂林、广州,但大家最羡慕的还是他:“苏州自然环境好,人文气息也好,最适宜养老。

老姜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去文化中心看免费电影、听评弹,去广场跳舞,骑自行车去太湖边作画,他说自己根本不担心老了之后的医疗问题:“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说我为啥要愁健康的事情?

成为又一个养老“胜地”吴中的筹码有哪些

记者在太湖边的胥口镇、香山街道,乃至离太湖较远的甪直镇等地调查后发现,近10年来,上述地区的常住外来老年人呈不断上涨趋势,而且有区域性集中、抱团“移民”的特点。以韩阿姨所在的胥口镇子胥社区为例,社区书记顾建明介绍,目前辖区内22个小区共有常住人口8000余人,户籍人口占一半,另一半的外来人口中大部分都是韩阿姨这样的异地养老人群,仅韩阿姨的老乡、来自大庆的老年人就有100多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古镇开发过程中,当地多家房产商采取“走出去”战略,在东北、山西等地投放房产广告,用江南气质、太湖风光吸引当地市民,而首批来到苏州定居的养老人群的“口碑传播”则为后来者做了更多“免费广告”。韩阿姨告诉记者,她每次回老家探亲访友,都会向大家讲述太湖边生活的种种幸福事情,也会热心肠地帮有意来苏州共同养老的朋友看房子、提建议:来的老乡多了,我们的生活也更热闹。”“

当然,硬件提升也是苏州能够比肩三亚、大连等传统异地养老“胜地”的必要原因。异地养老人群对于公共交通依赖度较高,依然以胥口镇为例,据悉,全镇原有镇级公交车站17个,今年新增51个;新建公交候车厅43个,总投入383.6万元;全镇目前共有13个公共自行车点,公共自行车拥有量300辆,未来将投入10个点,新增车辆300辆。在吴中区全区层面,根据吴中公交三年发展计划,从2014年起将开工建设14个公交场站,投资约1.5亿元和计划建设498个公交候车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吴中区设点的126条公交线路中,深入到乡镇的农村公交线路就有88条,并且还在不断优化中。

不过,吸引外地人前来养老,吴中最“硬气”的资源还属太湖风景。但与十多年前开发初期相比,目前苏州太湖流域的房价对于外地老年人来说已经不具有优势,记者获悉,另一种“挂牌出租”生态“养老房”模式正在太湖边兴起。在横泾街道上林村,随着村庄自然生态的“环境”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目前全村约一半以上的房屋闲置可供出租,该村整合集体闲散资产和农民闲置房屋,通过集体出资与引进社会资本、集中式与居家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打造以“养老”为主题的特色村庄建设新思路,它们有望打造成苏州首个田园养老社区。书记席月心介绍,项目将从今年四月起正式运行。

最关注医疗问题能共享的资源在增多

是否所有老人都适合异地养老?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宋言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年人通常不涉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往往最看重的是医疗,目前全国还没有真正实现医保联网即时结算,因此大部分异地养老人群通常采取“候鸟”模式,像上文三位老人这种长期居住异地养老的并不多,他们大多是“跟着子女走”,而这种养老方式更适合年龄不大、身体较健康的老人,或是户口所在地在养老城市附近有医保代办点的老人。

宋言奇说,除了看病就医这一“刚需”外,能否获得感情归属和同等公共待遇也是许多老年人在考量异地养老可行性方面的重要因素,从这点上来看,苏州作为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向非户籍人口开放的公共资源正逐渐增多:公共交通方面,外地户口的7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和居住证可以办理免费乘车卡;文体活动方面,70周岁以上的外地老人可以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免费参观游览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和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方面,市图书馆及下辖分馆也向所有人群开放,外地老人凭身份证就可以借阅、参加讲座、接受电脑培训。此外,社区各种免费卫生服务、健身场所、文体活动中心等也都向这类老人开放。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