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润检 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在阅读与古城保护中碰撞火花

21.04.2023  11:03

华灯初上的苏州山塘街

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所述的‘厚实’,就是读书人的厚实。”这是江苏省苏州市苏区检察院2023年春日阅读沙龙活动的引言,正好击中了“书香润检”这一姑苏检察文化的根脉。

走进姑苏区检察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两块金灿灿的牌匾引人注目,为检察阅读故事在此扎根埋下伏笔。姑苏区检察院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检察院,将2500年的历史积淀融入检察队伍建设,“走读姑苏”阅读行动成为“姑苏名城·检察织彩”特色建院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队伍建设正“”出崭新活力。

研读古籍,在阅读中遇见守护文化遗产的线索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检察院,姑苏区检察院尤为重视历史街区、城门城墙、古建老宅、老字号等文物与文化遗产检察保护工作。论起读古书,姑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化办案团队最有心得。

自苏州古籍馆两年前开馆,姑苏区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朱锡轶常带团队来此,“有同事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酷爱看古医书,给我们推荐《吴邑志》《姑胥》等志书。在提升古文造诣、加深对苏州历史理解的同时,书中信息还可作为专业资料参考,我们还因此办了个案子”。

助力办案的“功臣”就是清代顾震涛编纂的《吴门表隐》。书中讲述的宋建“城中七塔”之二,“在孟子堂东”的甲辰巷砖塔,让朱锡轶印象深刻。书中有张简单的线图,五级八面砖结构仿木塔,颇为清秀。据载,苏州宋代“城中七塔”仅存这一座。

塔顶电线密布,有安全隐患;上午用水高峰期,塔旁的窨井污水还泛出来……”一则媒体报道提到游客吐槽“甲辰巷子里的砖塔”,朱锡轶觉得似曾相识。

甲辰巷?是书里那座宋塔吗?朱锡轶登录“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检索比对文物数据,发现高6.8米的砖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接着,他调取塔边两个监控,发现塔顶绕着数根管线,污水横流漫过地面,周边环境不佳。朱锡轶立即与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属地街道、通信公司取得联系,确认管线是废弃通信基站遗留,可拆除。联系通信部门后,废弃电线于24小时内被全部拆除;3天后,污水管道也得到修缮。晴空下,青砖棱角分明、飞檐向上挺立,甲辰巷砖塔恢复了清爽模样。

这样从阅读中挖掘线索,以法律监督守护文化遗产的做法,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打响了“头仗”。2012年12月,原平江、沧浪、金三区检察院合并为姑苏区检察院。而在2008年,原平江区检察院检察官阅读《南风窗》杂志时,发现苏州博物馆片石假山竟然出现在名酒广告页中。检察院最终支持博物馆起诉并成功维权。

三院合并后,守护文化遗产的故事随着古城保护的深入而愈加可亲可感。当前,姑苏区的文化遗产涉及12个种类共计4951个,不可移动文物占全市的41.6%。三年来,姑苏区检察院办理的横塘驿站、山塘石狸等30余件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中,50%的线索来自古籍记录情况与现实保护情况的比对。

在阅读中遇到线索很难得,用力捕捉的前提是广泛撒网。”朱锡轶津津乐道的,就是“全员忙古城保护,全院积极阅读”的热情和活力。

走读姑苏,感受苏州的美丽和文化遗产的珍贵

151名干警,年龄35岁以下的占比38%,本科以上学历者比例接近99%,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很多,近三年就招聘了31名青年干警。”姑苏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顾晔出生于1988年,身为年轻干部的他,为后备力量成长动足了脑筋,“年轻的眼睛,需要走出去阅读、静下来沉淀。

万樱花中雨,城上读书时。4月8日是周六,顾晔组织13名青年检察干警穿过人头攒动的市集,爬上盘门古城墙开展“草坪围读”活动。一行人站在水陆并行的盘门古城墙,俯瞰墙外别有一番韵味的古城,也体验着墙内成千上万年轻人热爱的“古塔·草坪·书籍·音乐·樱花”之旅。

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白发苏州》记述了古城门之美,也隐喻了古城墙之痛。”大家的思绪被该院第五检察部主任吉亚辉讲述的“检察护城墙”故事所吸引。2014年,部分阊门段古城墙倒塌;2015年,连日暴雨造成盘门古城墙发生滑坡,调研发现,构树长满城墙砖缝隙,全城保存完好的城墙不足1000米……姑苏区检察院通过开展“检察护城墙”行动进行调查走访,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履职,引发市委高度重视。2015年至2018年间,检察机关参与和推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的起草、出台,为古城墙保护提供了指引。“城门城墙是苏州古城的素雅‘外衣’,呵护苏州古城,理应从保护这层‘外衣’入手。”吉亚辉说。

大家跟随吉亚辉,捧起手中的《苏州城门城墙那些事》,品读“盘门风云”这一章。在“城墙阅读行动”中,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带着这本书,从“阊门寻根、胥门春秋”,到“葑门漫步、盘门风云”,走遍了八座城门。

荣获“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标兵”称号的吉亚辉,早已从阅读沙龙的参与者成为阅读的引导师,第五检察部“90后”干警马一斌是他的徒弟。“经过师父沉浸式领读和讲解,我更感受到苏州的美丽、文化遗产的珍贵。我想做一颗古城保护的法治种子,从城墙这一站出发,传播出更多青春法治能量。”马一斌说。

创意沙龙,让姑苏文化融入检察文化

十年来,姑苏区检察院从区域文化中汲取元素打造检察文化新态势,不仅获评全国检察文化建设示范院,还将阅读沙龙等特色活动嵌入了精神基因。

淮安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薛国骏曾任姑苏区检察院首任检察长,由他主讲的近代史系列读书沙龙颇为叫座。当年组织检察官集体讨论的场景,收藏于姑苏区检察院濂溪文化工作室的影像集中,这也为该院攒下了阅读沙龙的传统。

姑苏区检察院办公室主任周慧婷记得,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吴静参观后点赞:“沙龙活动预告展示于楼门边,阅读空间‘濂溪坊’抬步可入,把姑苏文化和检察文化融合得很好,沙龙活动有声有色。

传承与创新融合,方能激发最大合力。2021年,陈晓君履新姑苏区检察院,担任党组书记、检察长。这位一手打造出“全国优秀基层法院”的资深法官深谙学习的重要性,并将打造“学习型”法院的经验全部搬到了姑苏区检察院。

与青年干警座谈时,她屡屡讲起刚到吴江区法院工作时的经历。当时,她发现房地产企业烂尾楼盘较多,翻阅大量专业书籍和期刊并深入企业调研后,大胆提出创新破产程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找准服务大局切入点,避免大量涉诉案件涌到审判程序,也能减轻信访压力,书本理论的支撑和亲身调研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她主张让青年检察干警在阅读中提升、在思考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

很快,姑苏区检察院打出春雨小课堂、“法律+”微课堂、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互助式”培训、“说案”沙龙等一系列人才培育“组合拳”,演奏起“三社、三说、三笔记”育才三部曲。如今,该院还成立了文学社、政学社、法学社,每月举办“检察大家说”检察论坛、“检察官说”实务示范课、说案沙龙等学习交流活动。

对于如何记笔记,陈晓君也是手把手教授,她说:“政治笔记、业务笔记、办案札记要分开,分门别类做记录。”仅2022年,姑苏区检察院就开展了各类学习交流活动50余场,名人名篇诵读、地方志阅读分享、脚步丈量古城等文化活动30余次。在学习成为习惯的同时,“新苗、蓓蕾、砥柱”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学讲赛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创新的队伍锻造机制愈发成熟,成效更为显著。

在古城保护中放大学习效用,在检察履职中强化文化浸润。“开在文化遗产里,落到名城保护中,强在检察履职上。”这是著名文史专家、吴文化守护人徐刚毅受邀参加姑苏区检察院读书活动时的评价,也成为该院锻造专业化检察队伍的方向和目标。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