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 改革开放“试验田”蝶变记

08.07.2018  07:24

  2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承担了中外合作开发“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并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园区将把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聚焦原创技术,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新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夜景

  7.4平方公里水面的金鸡湖,24年前本是养殖鱼虾的一洼水面。如今,周边林立的高楼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环湖景观让湖泊更添现代氛围和人文气息。这里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改革开放活力最强、发展质量效益最高的区域之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这片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的土地,经历了从洼田密布、阡陌纵横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历史巨变。一大批外资企业、国际研发机构入驻,一大批企业在这里发展壮大、走向全球。这里是“世界工厂”,更是创新高地,全球高端人才在这里碰撞,全球创新资源在这里汇聚。这里生动的创新实践,打造了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书写了时代腾飞的精彩篇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新跨越,开放创新再突破,构建起特色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正在迈向中高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2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承担了中外合作开发“试验田”的历史使命,并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里也顺势而动,面向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和创新等目标,加速前进。

  进阶之路 

  崛起于1980年代中期的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与首批先行者相比,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晚了十年,但时至今日,它已成为领跑者。

  今年5月,商务部公布了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对国内219家国家级经开区进行了全面“体检”和量化评价。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列全国第一,科技创新、对外贸易等关键指标也居榜首。

  1994年2月26日,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拉开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序幕。1994年到2000年,园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特征的工业化快速启动、城市化同步推进。按产城融合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基本完成首期开发建设和工业地块招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热等大型工厂建设全面展开。

  “到2001年,大批国内、国外投资商要排着队才能挤进园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时任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潘云官说,从这一年开始,园区的控股权由新方转移到中方,中方股权比例由35%调整为65%,担负起主要管理职责。至2005年,以产城互动并进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加速集聚、现代化城市形态初步展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等取得重大进展。这里摇身成为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

  此后,园区致力于促进内涵提升为特征的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实施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创新跨越、生态文明优化等九大行动计划,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金鸡湖金融商贸区、国际商务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城市功能板块逐步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成绩愈发耀眼。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从1738.22亿元增长到2388亿元,人均GDP从3.3万美元增加到过3.9万美元,相当于欧洲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1%。这里投资建设了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创新孵化载体。园区R&D投入占GDP比重达3.4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3件。

  到2017年底,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共投资了156个项目,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 。内资企业也发展强劲,增长到了5000多家。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这里构筑起特色产业体系,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正在迈向中高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年均增速30%左右。

  开放窗口

  从诞生之日起,开放,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底色。

  参与园区筹建、从开园之际就到这里工作的黄建明,如今是园区经济发展委调研员、企业发展局局长。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园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前期更多通过开放促进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到2015年提出双向开放,就不是纯粹引进了,而是要承担更多全球责任,要走出去,同时也希望引进更高端的资源。

  2015年9月,国务院批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提出了三大发展目标:打造中国开发区升级版、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提升国际化开放合作水平。2016年,苏州工业园区又入选全国首批12个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

  为全面推进开放合作示范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机制,以金融创新为重点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健全投资贸易便利化制度,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这一阶段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2015年12月,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特别是在金融、培训、中介、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为提升投资便利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平台实现了政府、中介、企业的有效连接与信息共享,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6年,园区新批境外投资额就增长163.6%。

  两年多来,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向开放合作、产业优化升级、国际创新驱动、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综合治理领域,已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异地共建产业园区新模式、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等十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园区形成了发展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发展的良好机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说,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与国际经济深度接轨,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

  创新不止 

  5月17日,信达生物公司发布消息,首个递交上市申请的药物信迪利单抗,在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上取得了关键性研究成果。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我国有望打破美国的垄断,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发能力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8天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分别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加快高端芯片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这里已引进“国字号”科研院所十余家,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等合作创新平台20多家,微软、华为等研发机构近500家……一个超前布局的“政产学研资介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转换发展动能,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成熟完善的创新培育体系是关键。这些年,园区聚焦发展生物医药等三大新兴产业,每年在创新领域的各种投入超过20亿元。而与大院大所加快产学研合作,目的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开放和创新在更高水平上互动。

  实际上,国务院批复的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同样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际化创新驱动示范平台”“完善国际化创新生态环境”。

  围绕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建设一个功能园区,组建一家国资公司,设立一只发展基金,成立一个专业服务机构——在苏州工业园区,这被称为“六个一”特色产业创新生态。

  统计显示,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4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多家,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良好局面。

  随着创新环境加速优化,高端人才正在加速集聚,形成强劲的发展潜力。这里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49人,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59人、占全国的7%,完善海外高端人才集聚机制,首次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局长许文清介绍,当前园区还在围绕重点企业和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土地资源、产业基金及市场开拓等关键因素,酝酿出台一揽子红利政策。未来3年内,苏州工业园区将投入4亿多元重点扶持上述企业。

  三大启示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新加坡经验本地化、借鉴成果制度化,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为基本内涵的园区经验,并提供了如下三个维度的启示。

  注重规划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1994年,国内一些开发区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先开发建设后补规划”的阶段,“科学规划”是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第一课。

  在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有两张规划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一张是2014年园区建成后的实景图。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

  借鉴新加坡经验,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巨资从高水平规划起步,由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第一版总体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几乎成为全国开发区遵循科学开发规律的范本。

  这里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在预留“白地”(未明确今后土地用途的空地)、“灰地”(未来可以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地块)、“弹性绿地”(可开发或可不开发的绿地)的基础上,细化刚性约束,不能因迁就开发商和项目而任意变更规划,避免反复折腾“翻烧饼”。这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

  突出先行先试。苏州工业园区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始终围绕优化外向型经济存量、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等问题,开展了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和实践,持续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从首创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到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等,众多“第一”“唯一”在这里诞生;引领开发区在现代物流、科技发展、金融开放等领域的功能创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全国开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贸易多元化试点等国家级试点。

  同时,自开发之初就建立了精简、高效的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2015年又率先构建起大部门制工作格局和集中审批—分类监管与服务—综合执法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借鉴新加坡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编制了近100项具有园区特色,又与我国现行体制机制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经济社会运作机制。

  强化亲商服务。“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很多干部看来,亲商服务是“园区经验”的重要内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之一。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智能协同服务。早在1995年,这里就在国内率先针对落户企业开展窗口式集中服务。如今,这里深化“放管服”,实施了“2333”改革,即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分别在2、3、33个工作日内完成。同时建立了“三库”“三通”(人口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和政务通、居民通、企业通)的“城市大脑”,一般项目审批不到现场踏勘即可做出行政决定。

  当好“店小二”,强化专业精准服务。“开发区追求更高端的产业和产业链来布局,这更需要精细化运作和服务。”园区招商局信息资源处副处长陈柳颖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园区打造了专业化、精细化招商亲商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开展“代办制”服务,打通了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更高质量 

  5月10日,一场AI盛会——2018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人脸识别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无人驾驶……来自10个国家的200多家企业和机构,展示了1000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和最新人工智能产品。

  以智博会为窗口,苏州工业园区希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并计划到2020年建成5个以上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

  面向未来,苏州工业园区的跨国公司也在行动。“微软把全球最新的研发中心设在这里,希望能把这里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的‘硅谷’和创新的高地。”采访中,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张晧勇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苏州研发中心有来自全球十几个国家的800多位研发人员,研发方向涵盖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云计算等十几个智慧领域。

  吴庆文表示,围绕进一步扩大开放,园区一方面积极为外资企业发展继续深入营造国际化、法制化一流营商环境,通过更高水平的服务、更高层次的创新、更大力度的扶持让外资企业对发展更具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等载体,加快推进园区从外资的生产中心向销售中心、利润中心、价值中心过渡,提高附加值和带动效应,提升外资利用质量。

  在更广阔的视野里,面对全球产业梯度转移、价值链重构等复杂外部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如何继续当好改革发展的先行军和示范者?吴庆文说,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园区将把自主创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聚焦原创技术,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新模式。争当改革开放、国际合作的先行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