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局五项举措强化粮食应急管理

01.09.2015  11:27

              一是落实政策,抓住地产粮源。认真严格执行小麦价外补贴政策和水稻价外补贴政策,切实抓好两季收购,确保国有企业掌握有效粮源。2014年全市地产粮食收购总量再创新高,总量达到64万吨,比去年增9万吨。全市累计入库本地小麦24万吨,累计入库本地稻谷40万吨(含托市收购5万吨)。其中粮食价外补贴订单收购52.7万吨,小麦价外补贴订单收购19.7万吨,水稻价外补贴订单收购33万吨。2015年全市累计入库本地小麦26万吨,其中小麦价外订单补贴收购20.8万吨。

 

              二是保障供应,组织外地粮源。一是粮食批发市场吸引粮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苏州市粮食批发市场网上交易业务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市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66万吨,同比略增;二是产销对接规模进一步扩大,2015年苏宿产销衔接会签订粮食市外粮食生产基地45.6万亩,签订粮食采购协议72.7万吨;三是国企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合作进一步加深,建一批优质粮源基地,地产大米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扩大。全市国企与农村专业合作社落实优质粮源基地1万多亩,市粮食集团“虎丘”、常熟“沙家浜”、张家港“润众”、吴江“元鹤”等地产大米品种已受到市场青睐。四是各类企业发挥政策优势进一步增大,13年东北粮采购运费补贴出台后,2014年8月,全市有7家粮食企业14.15万吨东北粮通过了财政部江苏专员办核查,核定财政补贴1981万元。

 

              三是管好储备,发挥保供稳价作用。继续夯实储备粮精细化管理基础,把握节奏,及时、保质、保量、保价充实补库到位;抓住时机,轮换出库,提高运作效益。根据市政府办[2011年]239号文件要求,2014年全市地方储备粮规模达到46.5万吨,其中稻谷32.65万吨,小麦13.85万吨,稻麦品种结构完全符合省规定的7:3要求。其中市本级地方储备粮增加到10万吨(新增粳稻储备7000吨,新增小麦储备3000吨)。按商品粮人口1030万人,每人每天口粮0.5公斤原粮计算,地方储备粮应急保障水平为90天。

 

              四是落实载体,保障应急有力。根据《苏州市粮食应急预案》,结合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我局对2014年市级粮食应急保供定点企业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全市粮食应急加工企业20家,应急供应网点280家,应急配送中心6家。10个分队的50辆货运车辆的粮食应急运力仍由苏州市交通局落实。全市粮食供应综合保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是加强监测,应急保障完善。一是加强预警分析,密切关注省级10个预警监测点及市级20个预警监测点的价格波动情况,每日向省局报送价格变动情况,每月撰写预警分析报告,报送给市、局相关领导;二是加强粮食批发市场交易动态、信息收集和分析,关注市场大米、面粉和食用油的价格、成交量、库存量变化,积极引导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加大采购粮源力度,大力发挥粮食批发市场在我市粮食保供稳价工作的第一屏障作用。三是按照平均每5万人设立一个应急供应网点的要求,与“在苏央企、外企、民企”落实应急保供销售点280个,基本做到辐射苏州的每个乡镇,全市粮食应急保供网络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