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周庄古戏台昆曲

01.12.2014  22:17

  周庄已有千年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戏曲文化古镇。据贞丰志记载,自元代起,一年四季镇上都有戏曲活动,有城隍庙、北栅二处古戏台,可归纳为周庄戏曲八景。每年三月廿八汛,是日赶集、庙会、防火、搭戏台、请戏班日夜公演。还有白家浜水上戏曲灯船,有昆曲小堂名,有周庄宣卷演唱等等。现在我们就在 全功桥畔北栅故地,恢复重建周庄古戏台,正是名符其实。成为周庄又一个靓丽典雅的文化景点。

  古戏台占地4600平方米(七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古戏台和走马楼式观演楼、展览馆为主体的古建筑群。犹如北京之“四合院”,戏台座南面北,台中心是由四百二十只木雕凤凰盘旋成复盆状,叫“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戏台、戏楼布置了上乘 的戏曲楹联。戏台正面的上联是“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二千年”;下联是“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

  今天在这古戏台上昆曲和周庄两个世界文化遗产完善的结合,同台展示,真乃中国文化之盛事。

  正对戏台的二楼,我们借用汤显祖“玉茗堂”命名,俯视而看,坐在这里品茗、听戏,好不惬意。堂正中布置“高山流水觅知音”图,配有篆书楹联“弦中参妙理,曲里寄幽情”,相得益彰。两旁布置了昆曲《牡丹亭》、《西厢记》唱词和插图,这里布置的书画都是周庄八景与贞丰戏曲八景的书画和照片陈列。连天然几上布置 的青花瓷瓶、瓷盆都是写的戏文故事,增添了三分典雅。

  在东厢二楼的玻璃橱窗内布置了《中国戏剧脸谱》。 昆剧的脸谱,习惯上只指净和丑角。有大面,又叫大花脸,有红面、黑面、白面;二面,又称二花脸,只用白色底,表示诡计和奸诈;三面又叫小花脸、小丑,只在眉与眼中间画一小块白斑,表示滑稽、诙谐、机智、灵活等。而京剧的脸谱从昆剧发展而来,但有很大的发展,形成各种流派,从整脸化妆发展到“三块瓦”、“十 字门”、“元宝脸”、“碎脸”、“歪脸”,还有太监、神怪、阴阳脸等等。

  东厢楼下陈列的是“昆剧穿戴”。 穿就是戏剧穿的衣服,俗称“行头”。穿主要分为蟒、靠、官衣、帔、褶子、裙等。戴分冠、盔、帽、头面饰、须髯几类。

  西厢二楼,布置的是我国的名剧折子中的精彩片段之人物造型。 有被誉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闹学》、《十五贯》、《访鼠》等。

  自清代后期,政府腐败,列强侵华,中国戏曲每况愈下,日本侵略时期,昆剧到了败落失传的地步。1956年浙江国风剧团改编了《十五贯》从浙到苏继北上首都 公演,周总理的推荐,毛泽东主席二次观看《十五贯》传遍大江南北,总理说“一出《十五贯》救活了一个剧种”。誉称昆曲是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幽兰”。
昆剧艺术从此走上新生,重放光芒,以致二OO一年的五月十八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古戏台上天天都有好戏上演,同时,我们还邀请锡剧、沪剧、越剧等江南优秀戏曲轮流献演,打造戏曲文化,丰富旅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