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保卡接通健身卡 体育民生激活大众热情

25.04.2015  23:41

  

  4月25日,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将在苏州拉开战幕,来自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546名运动员同场竞技、一决高下。苏州也由此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之后,国内第五个举办世乒赛的城市,开创了这一世界级赛事首次在我国地级市举办的历史。

  世乒赛花落苏州,良好的群众体育基础是重要因素。仅就乒乓球运动而言,苏州常年打球的乒乓爱好者就有60多万人。苏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体育是个大民生,发达国家的公共体育事业已成为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推动力。苏州长期注重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高群众体质和健康水平,从中凝聚起的“精气神”已成为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宝贵财富。

   指导员+健身圈,体育民生热起来

  4月20日,多云。清晨6:20,朱珏从姑苏区翠园新村出发,赶往离家约1.5公里的桂花公园。只要不下雨,她每周一、三、五早上7:00-8:30,都会到这里为周边居民免费教授健身气功、太极拳、广播操,迄今已坚持了5年。

  朱珏是苏州市体育局特聘的28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的一员,也是全市10个“全民健身大课堂”主教练之一。2010年,苏州在城区的公园、广场等设置了10个“大课堂”,每月教一个健身项目,每周三次免费教习,居民可以随到随学。

  “朱老师是全国健身气功比赛冠军,动作专业,教得好,我们都喜欢跟着她学。”62岁的赵企予说,“谁说便宜没好货,这个不收钱的活动就搞得呱呱叫!

  “你锻炼,我买单”。一个免费教学点,把居民请出家门“动起来”。据统计,2014年苏州仅市本级财政用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就达6000多万元。

  “我们的目标是让体育健身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习惯。光靠砸钱可不行,必须从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体育组织、健身活动三个方面同步推进。”苏州市体育局长鲍东东解释道,身边的场地多了,老百姓觉得方便,才愿意出来锻炼;身边的体育组织多了,经常搞活动,老百姓觉得有乐趣、有收获,这样的锻炼才能持久。

  体育也是大民生。目前,苏州在实现市、县(区)、镇、村四级体育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市达标社区超过900个,城乡社区达标率98%,为全省最高。全市5206个健身活动站点均配有“指导员”,同时安排高等级指导员、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送服务上门”,开展个性化健身指导,普及科学健身方法。

   打通制度“断头路”,医保卡接通健身卡

  苏州兴起全民健身热潮,政府的制度创新当推首功。在苏州,医保资金多了一个用途——健身。

  4月21日,苏州启动2015年度参保人员医保个人账户划转“阳光健身卡”工作,医保个人账户往年结余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可自愿划转一部分资金到健身专用账户,用于全市47家健身场馆锻炼健身。

  医保账户余额用于健身,苏州这一举措是全国首创。2003年刚推出时就有人质疑:是否涉嫌“挪用”医保资金?苏州市体育局和市社保中心力排众议,认为新政策有助于引导市民树立从“生病治病”转为“强身健体”的健康生活理念,鼓励更多人参加健身锻炼、增强体质。

  现在,苏州市区已有6万多人申领“阳光健身卡”,去年医保划转金额达1700余万元。下辖的太仓、张家港、常熟等市也纷纷借鉴推行该制度。除了“阳光健身卡”,免费健身大课堂、市民健身运动会、健身步道规划等一项项创新制度在苏州“新招迭出”。

  去年8月,由苏州市体育局、规划局联合出台《苏州市健身步道系统规划》,规划建设健身步道2773公里,包括环古城河、环阳澄湖,太湖东西山、穹隆山、天平山等城乡各处。“单独为健身步道做一份城市规划,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唯一的。”苏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长程军红说,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往往涉及国土、住建、财政多个部门,通过制定规划将体育工作纳入市政府的“议事日程”,有助于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

  4月9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公布6个省辖市为首批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苏州榜上有名。很显然,注重顶层设计,创新制度建设,为苏州“加分”不少。

   引爆运动产业,“创业之城”释放青春豪情

  一座人才荟萃的创业之城,必然也是一座活力四射的青春之城。看一看3月29日鸣枪起步的第六届苏州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就知道,3万个参赛名额4小时内被“秒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外籍选手参赛,3000名志愿者全程服务……作为中国马拉松A类铜牌赛事,“苏马”已成为爱跑一族的狂欢节。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性赛事,幕后操盘者竟是一家民营体育文化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团队仅几十人。“精干源于专业”,该公司董事长胡颖说,“为了办好‘苏马’,我们考察学习了国际上几乎所有著名的马拉松赛事。现在我们还承办了苏州国际旅游节荧光跑、环尹山湖轮滑世界杯等赛事活动”。

  鲍东东说:“我们举行‘苏马’的初衷,就是要让更多老百姓参与,所以不追求大牌明星参加,不强调比赛成绩。我们的核心追求是为城市活力‘加火添柴’。”现在,包括苏马在内,元旦长跑、市民健身运动会、金鸡湖端午龙舟赛等活动已经品牌化、常态化,成为苏城百姓的体育大餐。

  更为重要的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苏州的体育组织和体育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据统计,苏州目前拥有登山协会、跳舞协会等专业体育社团1729个,会员总数71万人,居全省之首。2014年全市共承办省级以上竞赛69项次,办赛数量全省领先。

  红红火火的全民健身热潮“引爆”了苏州的体育产业。2013年苏州在册体育产业企业6234家,当年创造增加值169亿元,已连续第3年增幅超过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今年3月,苏州成为江苏唯一申报“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建立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的城市。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