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苏北发展的步子更快了

19.11.2015  16:11

  江苏全面建成小康,关键看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十二五”以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进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苏北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统计显示,2011—2014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年均分别增长10.5%、11.7%和12.2%。去年,苏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671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7倍和2.1倍,人均GDP由2010年的2.9万元提至去年的5.1万元。

  “十二五”期间,苏北五市纷纷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徐州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实际,聚焦提质增效升级,装备制造、能源等七大产业规模均超过千亿元,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460亿元增至去年的4320亿元。关停57家小钢铁企业,主城区化工企业基本实现退城入园;连云港医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4大药企名列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20强,新医药年产值超过400亿元;淮安总投资80亿元的智慧谷一期投运在即,有效支撑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2013年起,重点培育壮大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特钢、食品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4+2”先进制造业,今年预计实现产值将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两年提高9个百分点。去年,苏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达6397亿元,占GDP比重达42.2%,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苏北发展的辉煌成就,源于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徐州成为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基础技术研究试点城市;连云港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和上海合作成员国组织出海基地;淮安成为国家首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城市、全国首家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盐城成为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苏沪合作试验区;宿迁市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全面推进,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区。

  改革,为苏北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截至去年底,苏北民营企业数达157.4万户,注册资本5.58万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5倍和1.99倍。2010—2014年,苏北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4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083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86倍。

  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说,“十二五”以来苏北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得益于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得益于全省尤其苏南各市、省级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派干部、出资金、带项目、建园区,在苏北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仅南北共建园区就由2010年的26家增加到38家;得益于各项工作举措的务实可行,比如出台“一市一策”,实施六项关键工程,37大类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361亿元。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报记者邵生余

原标题:

编辑: 周莉娜、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