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花”昆山巴城献艺 老艺术家吁昆曲从娃娃抓起

17.05.2015  02:33
图为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尤磊表演昆剧《弼马温》选段 朱健摄 图为昆山小梅花艺术团表演的昆剧《牡丹亭·惊梦》朱健摄

  中新江苏网昆山5月16日电 (黄莹)昆曲源乡“小梅花”返乡汇报演出15日在江苏昆山巴城镇拉开序幕,600年昆曲的姹紫嫣红在翻飞的衣袂、迤逦的水磨声腔中精彩演绎。观看演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四全惊叹,“年轻一代的表演入木三分,美得令人震惊!

  本次汇报演出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来自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江苏省京剧团等院校的青年演员们带来了《浣纱记》、《牡丹亭》、《孽海记》、《扈家庄》等昆曲经典剧目。青春靓丽、能文能武的演员阵容,尽显南昆风韵的唱念,制作精美的服饰,空灵写意的舞美,尽展“百戏之祖”昆曲的大雅之美,“小梅花”们精湛的表演技惊四座,整场演出整个剧院内座无虚席。

  “以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回馈故乡,是为了传承和普及昆曲艺术,吸引更多观众来学习和观赏昆曲”国家一级演员、饰演青春版《牡丹亭》柳梦梅的俞玖林表示,培养观众仍是昆曲艺术发展的重中之重。他不仅参演了《牡丹亭》选段,还在家乡巴城开设了工作室,将开展昆曲培训、惠民表演、昆曲雅集、沙龙等,为戏迷和游客提供一个感知昆曲、学习和欣赏昆曲的专业去处。

  “作为昆曲发源地,昆山一个县级市的12所学校成立了小昆班,每个学校都有超千人在学习昆曲,有自己的教材,有专业的昆曲辅导老师,这真是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张四全感叹,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都应该借鉴这样的模式,从娃娃抓起,培养兴趣和鉴赏能力也是好的,唯有这样中华戏曲才能后继有人,才能代代相传。

  就一些家长提出学习昆曲影响孩子学习,张四全并不认同。他说,昆曲是融诗、乐、歌、舞、戏于一体,昆曲教育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音乐素养,对孩子是大有益处的。“小梅花”们能把角色演绎的那么动人,就是例证。没有一定文学修养,是看不懂昆曲的。

  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玉珍亦有同感,“等拄着拐杖的戏迷们走了,昆曲又将何去何从?”她强调,老演老戏也不行,要跟上时尚脉搏,吸引年轻观众。要培养人才,培养市场,培养观众,在认真传承的基础上让昆曲焕发活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昆曲的传承正是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忠诚坚守,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背负着传承昆曲的重任。

  台上尤磊饰演的弼马温活灵活现,作为昆山小梅花艺术团首批学员,从14年前迷迷糊糊被选入行,到如今进入上海昆剧团,专攻武生,一路走来,对昆曲的热爱是欲罢不能。他说,特别能体会童年就接触戏曲的重要性,如今他每逢休息,都会回到家乡,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传承工作。

  江苏巴城镇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明魏良辅《南词引正》中称:昆曲“唯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据《南词引正》等文献记载,宫廷名伶黄幡绰、宦官高力士流落到昆山,将宫廷雅乐与傀儡艺术传播至此。数百年来,这里的百姓酷爱戏曲成癖,戏迷涉及四村八邻,各式曲会雅集别开生面。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