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研讨会 郑晓龙:戏虽火我有点乱

27.01.2016  15:41

  

  《芈月传》制片人曹平

  

  《芈月传》总编剧王小平

  

  《芈月传》导演郑晓龙

  1月26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电视剧《芈月传》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芈月传》制片人曹平、导演郑晓龙、编剧王小平以及一众专家学者出席。会上导演郑晓龙表达了自己对于《芈月传》出现网络负评的困惑,“很多网友说芈月是白莲花,‘白莲花’错了吗?以后创作是不是要写点坏的才能满足观众?我现在有点混乱。”王小平也表示,看到有些观众对该剧的吐槽,反而变得有些惶惑了,但自己在创作上依然会秉承正确的价值观,绝不用审丑代替审美。

  由《甄嬛传》原班人马打造的古装剧《芈月传》一经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的热烈讨论。该剧的首轮播出日前结束,最高收视率单台达4.15,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两台收视加起来破8,网络点击量突破210亿,把很多不看电视的观众重新召唤到电视机前,甚至再现孙祖三代、四世同堂一起看电视的温馨场面。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芈月传》还无意中为广大观众上了一堂先秦历史的启蒙课。宣太后、黄歇、秦惠文王、义渠君这些普通人曾经十分陌生的历史人物一下子为观众熟知,一些观众甚至翻开历史书,去重新审视先秦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与会专家对《芈月传》给出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芈月传》称得上是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作品。该剧以好看的故事、精良的制作、深刻的思想,将古装剧的艺术水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通过浓郁的家国情怀打动观众的心,用积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对当代人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具有现实意义。《芈月传》以特立独行的文化姿态,怀着历史必须向前的价值情怀与信念,让沉睡于久远年代的人性品质走出尘封的纪传编年,让血性、温暖、情义、慷慨、千金一诺与远见卓识等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在宫廷邪恶与卑鄙的反衬下得以重见天日,对当下影视剧热衷于低吟浅唱和权谋之争的创作误区进行有力匡正。如何更好地把握历史观,给读者带来更积极正面、更符合历史真实的教育和引领,《芈月传》或可为今后的影视创作带来启示。

  

  《芈月传》研讨会

  研讨会上,各位学者肯定了《芈月传》对影视艺术的探索,《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称其是从史料的“吉光片羽中捕捉到了主人公的基本面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芈月的形象是主创站在现代反思的立场上的历史重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育华表示,如果说《甄嬛传》是对人性冷色调的勾勒,《芈月传》则是浓厚的暖色调的颂扬。主创用更加开阔的格局,完成了对于自身的挑战和超越(《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达到了大众审美的“天花板”高度(《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

   不可回避的是,《芈月传》在播出后也遭遇了网络的负面评价,对此,郑晓龙在会上也表示了困惑。“我这次学会了上网,所以听到了网络上很多不同的声音,很多网友说芈月是白莲花,我没太弄明白,‘白莲花’错了吗?而且芈月很多行为并不是‘白莲花’,以后创作是不是要写点坏的才能满足观众?我现在有点混乱。

  郑晓龙同时表示,根据他的历史观、价值观,讲述历史上升期的《芈月传》一定要把人物塑造得正面。“美国电影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角色,灰姑娘不是‘白莲花’吗?为什么面对外国影视时网络就集体失语呢?

  编剧王小平对此表示,“网络上的声音虽然大,但并不代表他们是大多数,只能说他们掌握话语权。我们不应因此对创作观、美学取向产生怀疑,不应用审丑代替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