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并不高贵,它就在我们身边”

30.09.2015  11:47
“艺术并不高贵,它就在我们身边” - 新华报业网
“艺术并不高贵,它就在我们身边” - 新华报业网
“艺术并不高贵,它就在我们身边”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朱赢椿和“虫先生”们的另类展览引关注

  “艺术并不高贵,它就在我们身边

  朱赢椿和他的作品:带虫斑的树叶、“作画”的虫子。本报资料    

  

  新华报业网讯 9月30日,“虫先生+朱赢椿”的展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著名设计师朱赢椿策划的一场另类展览。朱赢椿为人们熟知是他的书籍设计屡获“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大奖,而这一次,他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展览的主创并不是“”,而是上百种虫类。

  一幅幅色调如宋元古画的作品扑面而来。其实这些只是放大了洗印在宣纸上的各种树叶,梧桐、紫藤、二月兰等各种花草树木的叶子,叶子上面有天然形成的各种纹路,还有被虫咬啮而留下千姿百态的咬痕。当它们以艺术的姿态出现在宣纸上,不由得你不惊叹大自然如此神奇造化,千变万化之间,可谓“一叶一菩提”。

  还有数十幅各种墨迹构图的作品,蜗牛慢吞吞地拖着留下写意的线条,蚯蚓的粗大有力像是大篆,飞蚊扑闪留下的小品远看形似水墨山水。而天牛的作品让朱赢椿十分得意,“天牛力量比较大,在上面走,很像中国画的点皴技法,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充满生机。

  整个展览不见汉字。展览的前言,一个个弯曲缠绕的字形,似字非字,这是虫先生们的足迹,也是它们的语言,“你从中悟到的,就是你读到的!”朱赢椿解释,这些字都是虫子蘸墨汁后爬出的痕迹,他搜集了大概5000多个,形成了一套虫虫们的字库。

  近年来,“虫子”系列已成为朱赢椿创作的主题之一。从《蚁呓》、《蜗牛慢吞吞》一直到最近的新书《虫子旁》,构思灵感都来自于他与虫子先生们的相遇。工作室“随园书坊”是由一个旧厂房改造的,后院被他开垦出约莫半亩菜园,种了些瓜果蔬菜,初衷是“想种一些和自己童年有关的东西”。刚开始种,有种菜经验的老大爷告诫他,不撒农药长不成。朱赢椿坚持原生态,想着“反正又不卖”,结果这里成了虫虫们的乐土,天牛、瓢虫、青虫、松毛虫、蜗牛、蚯蚓、蚂蚁、椿象等等上百种虫子在此安营扎寨,蓄养成一片都市中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国”。

  法国文学家法布尔为了写作《昆虫记》,一个人耗费一生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表述出昆虫界各种各样小生物的灵性。而来自中国南京的朱赢椿,花了5年功夫伺养虫子,搜集、整理了近两万片被虫子们咬过的叶片,写成了3本有关虫子的书,最终成就了一场以虫子为主角的另类展览。

  当世俗中的人们已习惯并认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样一种人生信条时,朱赢椿却在追寻物质之外的世界。与种菜养虫相关的,是他对童年乡下田野的怀念,对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尊重,对自然的敬仰与爱惜。

  “我们可不能小瞧这个常被我们忽略的世界,每个虫子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自然生命都有自己的灵性。”朱赢椿说自己曾经种了两棵爬墙虎,一棵搭了供它攀爬的架子,结果长得萎靡不振;另一棵任其生长,反倒因为没有了依赖,只能奋力攀爬,催生了其内在的生命力,显得生机勃勃。他感慨,自然的规律其实同样也适合于人。

  为虫子们办一场画展?听着像天方夜谭,但朱赢椿并不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可笑的事。“对于这些虫先生们来说,我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创作。我负责种菜、养虫,我就是一个虫子的侍者;而他们负责自由地生活,用他们的生命足迹绘画。”朱赢椿解释自己和这场展览的关系——我只是一个收集者、观察者、制作者,他愿意从一片被虫吞噬过的叶子中发现缺陷的美,从弱小的蚂蚁身上发现蚁群的集体意识和力量,他认为对虫类的关照也是对人类自身的反省。让人葫芦而笑的是,这些年他被蚊子咬了,并不会一巴掌拍死它,而只是会吹口气掸走它,“你看蚊子那幅画画得多美啊!

  办一场虫子们的画展,在朱赢椿看来,也是对人类世界的一种呼应和关照。他说,其实虫子们根本不关心人类世界的这些所谓艺术,他只是想通过虫子的“画展”阐述自己的艺术理念:其实艺术不神秘,并不高贵,它就在我们身边。艺术不是艺术家们高高在上垄断的专利,不是动辄开价几十万、上百万的高价画,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感受,连虫子也可以是!他想借虫子之口告诉人们,艺术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当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再那么紧张的时候,人与自我的冲突也能够得以化解。人最终应该关心的是人。朱赢椿说自己审美的定位是:不以美好而歌颂美好,不以强大而歌颂强大,“不去歌颂一朵鲜花、一只蝴蝶的美,更愿意用平常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美好情趣。

  本报记者 顾星欣 薛颖旦

编辑: 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