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让城市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23.09.2015  08:18

  “视觉江苏”航拍频道上线“大片”开篇——

  

  9月17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传媒中心微信公众号“视觉江苏”重磅专题更新——《老蓝鲸都认不识,这是哪?这是哪??这是哪???

  点开大图,这些通过无人机航拍的南京新图景,确实让老南京挠头又兴奋:鼓楼广场中心绿岛成了孩童般的顽皮笑脸;音乐台成为深陷绿荫安静展开的折扇;在建中的江苏大剧院如贝壳如唱片旋转;仪凤门城墙则显示南京“山水城林”的神韵……在网友与公众号互动中,就有位名叫“清一色”的网友在公众号后台执着地猜地名、不停地更改答案、一直在询问自己是否答对。那份执着,也让小编很有成就感。

  日阅读过万,勾起海外思乡情

  隔了3天,9月21日,“视觉江苏”又推出航拍下的南京图景:《把南京拍成这样,我也是醉了》,张张大片,让南京人、江苏人沉醉,当天阅读量就突破11080次。

  “大片”!很多人转发时大赞;航拍视野里的南京熟悉又陌生,这种感觉甚至撩拨到远在海外南京人的心弦。“离开南京十几年了,重新看到,古城增加了现代韵律,原来现在南京长这样了!想南京了,我转发,我为南京骄傲。”现居加拿大的吴先生转发在朋友圈里,勾起许多加拿大华人的思乡情。

  这就是航拍的魅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传媒中心今年6月成立航拍工作室,无人机航拍,对南京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扫描拍摄,视觉江苏航拍频道也以这样的开篇上线。技术带给人类未知与惊喜,世界因此展开新的图景,这样的好奇与乐趣,让传统的摄影人与人人都是摄影者的你我,都惊觉,“我们始终在路上”。

  “大片”是怎样炼成的

  《把南京拍成这样,我也是醉了》中,很多大片,或晨曦微露,或落日熔金,俯仰开阖、蔚为壮观。而每张照片里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死磕”,每张照片都是二三十幅拼接而成、最终每幅照片都达到了上亿像素。

  相比传统拍摄,操控无人机航拍,360度无死角,仿佛整个空间都是你的,但是,问题也来了,你站在哪里拍?怎么拍?

  飞机自带的相机无法变焦、是广角,近大远小。航拍摄影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摄影记者宋峤去拍中山门,就拍了三四次,如果飞机控制飞行在距离中山门300米的高度,中山门就太小,后来降低到40米,距离中山门太近,效果也不好,最后调整到距离100米以内,效果最好。宋峤坦言最怕用无人机航拍中山陵,因为中山陵是狭长的,一条线,细细的,斜拍也不好看,后来他选择了标识最明显的“博爱广场”作为摊开画面的突破口,成了!

  打趣宋峤:“你航拍,搞得跟印象派大师莫奈似的,为了画一个海边岩石,分早晨中午晚上不同时间段。”的确,那张紫金山的大片,宋峤就是五上紫金山,才拍出心目中最理想的“”。第一次去,早晨大雾,未果;第二次,中午,光线太强,未果;第三次,夕阳西下,逆光,未果。第四次,天气光线都正好,但是天文台的位置拍得不妥,失败;第五次,呵呵,失败的摄影各有各的理由,可成功的摄影就一个理由——一切都刚刚好!

  无人机(英文缩写“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可自带的相机,像素不过1400万,但是每一张最后呈现的图,通过拼接20-30张的局部片子成为一张完整图片,像素则因此叠加,而且,这后期拼接得无痕,仿佛接发般小心翼翼!

  还有很多画卷待展开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传媒中心今年3月运行,航拍工作室也在酝酿筹备中呱呱落地。视觉传媒中心负责人周贤辉说,这是新华报业历史上第一个航拍工作室,在吴江采风、江苏书展和南京洪灾报道中都发挥了作用,目前还在全力打造全国首个省级航拍频道。

  无人机的价格,普通家庭可以接受;无人机航拍,技术门槛并不高,那么,作为专业的航拍平台,拍什么?怎么拍?

  周贤辉说:“入门的门槛并不高,这使得更多人可以加入进来,所以我们准备搭建平台,吸引全国喜欢航拍的小伙伴加入,一起玩转;但是,它又需要一些专业技术,比如如何保障拍摄过程中的安全,如何运用专业摄影的创意、视角去航拍,我们准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让更多人安全使用无人机,真正发挥无人机航拍的魅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传媒中心以无人机的航拍,已经记录下南京以及江苏的部分地标图景、还在筹划拍摄四季中的城市以及同一地点和主题的时间流。

  无人机航拍能在新闻的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还能发挥它意想不到的更多人文内涵。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周跃敏说:“宇航员在太空中凝望地球产生的共同体验叫做总观效应(Overview Effect),这样的效应能够唤起人类重新审视地球的情感和观念。同理,航拍也是唤起人们对熟悉的城市和生活状态的另一种审美和情感。航拍技术除了可以发挥它在新闻事件拍摄中无可替代的快捷、跨区域、少界限等优势,我们也可以积极探索它在运用中的人文内涵。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沈峥嵘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