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致力打造可“自然吐纳”的海绵城市

02.09.2015  13:23

 

把水泥城变成生态城,彻底摆脱“下雨看海”窘境,如皋率先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出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

 

今年基本上没怎么用套鞋。”家住如皋市如城街道皋南新村的孙德盛老大爷说,往年一到梅雨汛期、台风季,他们小区道路常常会被水淹,迫不得已只得穿上套鞋出门,不过今年,他的套鞋无用武之地了。

8月5日傍晚暴雨,最大降雨量为37.8毫米;8月11日台风“苏迪罗”带来明显降雨;8月23日普降大雨,周边不少县市主城区被淹……自入夏以来,如皋先后遭遇多场大暴雨,由于排水较顺畅,城区未有汛情出现,未出现大范围积水。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倡导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如皋将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在海绵城市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致力摆脱“雨中看海”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曾遭遇淹城之痛

      新世纪以来,如皋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已经由当年的小渔村跻身“长江以北最大县级市”。城市框架的扩张,城市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也带来了所谓的“大城市病”,诸如城市排涝、交通拥堵、土地紧张……

    在这些“大城市病”中首当其冲影响市民生活的是城市排涝,遇到暴雨就会遭遇淹城之痛,这也成为了许多市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出租车司机张先生还记得多年前一场暴雨过后,他开车载客经过海阳路,由于水深导致发动机进水熄火,最后不得不求助拖车,令他损失不小。

    “我知道我在游泳,可是我真的在街上。”“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看那些各显神通、八仙过海的人。”前几年,市民的调侃,也体现出城市发展带来的无奈。

生态“海绵体”让看海不再

在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红色的铺装路面引起了大家的好奇。“这条路看似普通,其实暗藏玄机。公园在规划设计阶段便将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生态优先、节水等理念贯穿到建设过程,以绿地、道路、水系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大量使用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和嵌草砖等节水新材料。”如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苏强介绍说,循环水体、生态湿地、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植草沟等项目,使得龙游河生态公园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有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式公园。

        致力打造海绵城市,着力增强城市弹性,如皋着力改变城市建设中“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传统思维,坚持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并重,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有效结合,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体、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等作用,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径流污染的有效消减、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发挥像龙游河生态公园、文化广场、红十四军公园等城市“海绵体”对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的能力,使雨水变废为宝,如皋力争做到“大雨不淹水,小雨不积水”,让日渐硬化的“钢筋混凝土城市”变得可自然吐纳。此外,如皋还因地制宜,邀请专家编制了《如皋市海绵城市设计参考图集》,进一步指导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争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本

      近日,如皋率先在全国县级城市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跻身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市,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如皋提供生态保障。

      依据实施意见,围绕“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的要求,如皋牢固确立“雨水不是负担,是宝贵资源”的理念,强化河道、池塘、湿地、沟渠、绿地等海绵体的保护和利用,以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等为基础的智慧排水系统平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力争排水防涝标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实现70%左右的雨水能够就地积蓄、渗透、缓释,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如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