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助58个经济薄弱村“脱贫”

17.08.2015  16:54

近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全市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机关部门对口帮扶、村企结对帮扶、下派“第一书记”助力帮扶等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全市58个经济薄弱村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子”,鼓起“钱袋子”,力争年内实现全市“年收入”超30万元村全覆盖。

 

由于经济基础、资源条件等方面差异,近年来我市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最强村和末位村相差百万余元。”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振玉介绍,去年下半年起,市委农工办开始对全市192个行政村展开摸底调查,梳理出58个致富能力较弱的经济薄弱村,总结出资源薄弱、人才缺乏、信息短腿等村级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下派干部助力帮扶是今年我市村级经济发展帮扶政策中的亮点。全市共有58名熟悉经济工作、热心“三农”发展的机关干部,来到经济薄弱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谋划村级发展思路。孤山镇勇进村“第一书记”羊铭告诉记者,今年市供销总社正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工程,旨在利用“互联网+”造福村民以及种养殖大户。他到勇进村主要想通过农产品“触网”打开出口。目前羊铭已经为当地一家大型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打开线上销售渠道。下一步,他还将积极依靠市供销总社的信息和平台资源,协助勇进村增加村级集体收入,造福村民。

 

今年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将更加突出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策。王振玉说,摸底调查结果表明,不少资源相对匮乏的内陆村至今仍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良策。为此,市委农工办将发展先进村的成功经验及后进村的困难需求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出新桥镇德胜村、生祠镇东进村、生祠镇利珠村、东兴镇惠丰中心村等多个可借鉴的内陆村“脱贫模板”。生祠镇利珠村位于我市西大门,与泰兴市搭界。与资源丰富的沿江村相比,这个偏远的内陆村曾长期处于困难状态。去年,在村党总支书记冷红明的带领下,利珠村开始大刀阔斧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短短一年时间,全村农田基本实现整体流转。村域范围内建成全市最大的玫瑰花种植基地、薰衣草繁育基地、彩叶枫树种苗基地、杭白菊深加工基地等十余个高附加值农业项目,靖江城市西大门一个现代农业“大观园”魅力初绽,利珠村也由此成为我市内陆村争相效仿的发展样板。

 

王振玉介绍,我市力争用3年时间转化升级一批经济薄弱村,发展培育一批经济富裕村,培养造就一批经济强村,今年内实现年收入30万元村全覆盖,力争到2016年全市各村年收入超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