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的美国科普作家

02.08.2015  03:20

  近日,一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发现开普勒452b号行星的消息,聚焦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个位于1400光年外天鹅座的光点,被认为是迄今与地球最相近的系外行星,难怪美国航天局将其称之为地球“表哥”。这样劲爆的科技大新闻,科幻作家自然不想错过。也难怪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约翰·凯利一试身手,虚构了人类与这个神秘世界的“亲密接触”。

  凯利将这个星球上某个国家的首都命名为华盛顿452b,而他降落的地点为美国航天局交通枢纽杜勒斯452b,与此同时,文中出现的所有“外星人”也被加上了452b的后缀,比如,布伦达452b、希拉452b、托德452b等。显然,这颗行星与地球是如此的相似——直径是地球的1.6倍,公转周期为385天,它围绕运转的母恒星“开普勒-452”也与我们的太阳相似,而且被认为已经在生命宜居带中呆了60亿年,理论上其表面可能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液态水——以至于凯利文字描述的场景总是似曾相识,宛如一个理想地球。

  看来,科普作家虽然不如科幻作家一样天马行空,却也想象力十足,堪称“脑洞大开”。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位美国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近期也总结了让人脑洞大开,创新不断的“新七种武器”——他从创新的历史中归纳出了七种创新模式:相邻可能、液态网络、缓慢的灵感、意外的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约翰逊认为,“一个创意是一群细胞组成的网络,会尽可能地在相邻可能空间里,去探寻一些新的网络组合方式。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一次创意的产生。

  一个新的世界正在为我们打开,而科普作家们则忙着让这个世界为我们所熟知,这真是一件完全不同于平淡生活,而且充满趣味和魔力的事情,不是吗?(何安安)

  原标题: “脑洞大开”的美国科普作家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