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老照片见证"胜利荣光" 日军投降签字礼堂时钟指针呈“V”形

26.05.2015  13:50

龙虎网讯  走进龙蟠中路南京军区大院,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静静立于路的尽头,仿佛站在历史深处,深邃而沉和。这里曾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的大礼堂,如今是南京军区军史馆。时光回溯到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正是在这里,正式签订了投降书。携带着一张1945年泛黄而又写满历史的“胜利日”老照片,南京晨报记者与老照片一同在70年的历史时空中穿越。从今天起,晨报将推出“胜利荣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报道。

这里见证着“胜利荣光

70年前大礼堂时钟指针呈“V”形

4月末,南京地名专家薛光通过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走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这座旧址意义重大,它见证了侵华日军的覆亡,也见证了中国人的胜利。

晨报记者步入这座大礼堂,只见灰色建筑高大而不失恢弘,高耸挺拔的塔楼四面有圆形时钟,门前的8根巨大石柱彰显威严,两侧各有一棵槐树,据说已有80多年树龄。这座恢弘雄伟的建筑,经过扩建后,已比历史上的大礼堂规模大了许多。大礼堂门前的石柱上,一侧挂着“南京军区军史馆”的牌匾,另一侧挂着“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旧址”的牌匾。

时光回到1945年9月9日,被红白蓝三色包裹着的八根石柱上,写的是另外四个大字“胜利和平”。这是一张1945年9月9日胜利日拍摄的照片,仔细看来,当年的这座建筑与今天的建筑几无两样,唯一不同的,则是当年那种胜利气氛。不知是故意还是巧合,70年前的老照片上,大礼堂的时钟指针巧妙地排列成代表着胜利的“V”字。

军史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08年经过保护性修缮,签字仪式旧址作为南京军区军史馆序厅重新开放,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最近的一次修缮是在去年的8月到12月期间。

这里还原着“受降场景

中方代表接受日军投降书

走进大礼堂,一面巨大的屏风背后,就是著名的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复原场景。中方代表席有一张大桌、5张皮靠椅,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一级上将的何应钦居中。大桌的对面是一张小桌和7张布椅,这是日本投降代表席。

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李继峰告诉记者,根据相关史料以及当年在现场的老兵回忆,1945年9月9日9时,中方代表何应钦在受降席居中就座,受降席正中摆放一个时钟,“现在陈列在南京博物院。”受降仪式一共进行了20分钟,过程中,日方代表小林浅三郎向何应钦呈递了由冈村宁次授权投降的证明书,他隔着宽大的条桌,躬身用双手捧上。“当时现场大约450人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军史馆的工作人员补充说道。

2005年起,我们着手用1:1.1人像来定格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历史场景。人像用硅胶制成,所有服饰、桌椅也参照史料还原。”工作人员介绍说。据了解,复原人物与一般的蜡像不同,运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场景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用高分子的硅胶制作,比蜡像容易保存,仿真度更高,“毛发等都是一根根种进去之后,再进行修理的。”记者注意到,硅胶人像南边的背景是一幅巨大的油画,名为《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陈坚创作,用艺术的手法还原了当时的受降仪式场景。

这里讲述了“抗战壮歌

苏联援华首位阵亡飞行员在此牺牲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根据史料发现,就在受降仪式举办8年前,也就是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前后,日军曾专门在这座礼堂内进行摄影,以炫耀“战功”,而在南京沦陷期间,这座礼堂受到了严重破坏。

据受降仪式筹备组副组长夏禄敏回忆,受降仪式举办时,礼堂“好些地方是用白布挡子临时遮起来的”,8月底修复礼堂时,还从建筑中找到了十余具遇难同胞的尸骸。

1937年11月22日,苏联援华抗日航空首战在南京打响,在战斗中一位年仅24岁的苏联空军中尉涅日丹诺夫阵亡,而他驾驶的战斗机就坠毁在当时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园内。美国《纽约时报》1937年11月23日对此次空战进行了报道。据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当时由于苏联是秘密援华抗战,记者虽到现场但为保密考虑,还特地强调:“飞行员显然是个东方人”。而8年后,这座校园的大礼堂又见证日本法西斯低下了头颅,在中国战场投降。

关于涅日丹诺夫,此前一直没有一张照片予以佐证,不过近日跨越7000公里左右的时空距离,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携手,在烈士的家乡莫斯科伊尔比特市首次发现了烈士的完整档案和肖像照片。

来源: 贵阳网   编辑:于倩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