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24.06.2015  10:46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日本宣布投降前一天《新华日报》即以号外提前报道——

  王清佑曾到过延安,当年得到的印有“八一”的帽徽他一直留着。     秦铁民说,当年卖号外时很多人就是这个姿势仰天咆哮“八年啦”。     当年《新华日报》在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王清佑的家里随处可见当年老领导周恩来的元素。     报童当年的学习笔记。     王清佑接受本报记者(右)专访。  

  左组图:抗日胜利期间的新华日报。图①:1983年3月在北京曾举办过新华日报史学会成立四十五周年纪念会。

  图②:《新华日报》报丁报童进行义卖。图③:当年报丁手上的《新华日报》订户名单,需要绝对保密。

  图④:新华报人在文化学习室上课。

  包括王清佑本人,很多报童、报丁的身世和著名连环画《雾都报童》中的主角罗川儿是一样的。(网络截图)  

  新华报业网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在前一天,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即以号外的形式,提前向社会公布了这一重大消息。“感觉那天整个重庆城都在欢呼,太久没这么喜悦了。”新华日报老报童、现年90岁的重庆市交委离休干部王清佑回忆说,当时的激动,让他永生难忘。

  多卖一份报,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子弹

  “在那个年代,能成为《新华日报》的一位报童是最幸运的事!”2015年6月1日,重庆大众御湖苑,王清佑在家中向记者回忆起那段让他无比怀念的岁月。

  王清佑告诉记者,说是报童,他其实是报丁。“新华日报搬迁至重庆后,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发行队伍发展成以报丁、报童为主的‘娃娃军’。报丁以送报为主,报童以卖报为主,我主要靠送报,偶尔也卖报。

  王清佑是四川广安人,1944年6月,因家里太穷,他放弃学业到重庆讨饭吃,经一位远房兄弟推荐进报社当了报丁。

  每天天不亮,厨房师傅就把早饭做好,让报丁、报童们一睡醒就能吃到早饭。吃了饭,大家就等着送报纸的来,一辆脚踏车能驮3000多份报纸,从化龙桥那的报馆送进市区各发行站。王清佑负责在江北送报,一天来回要走50多公里,大清早出门送报,回宿舍已是下午三四点。

  “三年的报丁生涯,条件虽然艰苦,但我非常珍惜这份特殊工作带给我的成长与回忆。”王清佑说,报社里学习氛围很好。每天傍晚送完报洗过澡,他就开始读报,最喜欢看的是战事新闻。晚上是学习时间,经常有报告,周恩来、叶剑英、乔冠华、董必武、茅盾等都来讲过。“周恩来经常给大家开报告、讲课,说的最多的是时事政治,听他报告能学到很多东西!

  王清佑告诉记者,当时《新华日报》在重庆很受欢迎,很多国民党的军官和政府工作人员也爱看,在他负责的寸滩地区有国民党军政部的医院、国民政府的第三钢铁厂、内迁的制药厂等单位,很多工人和领导都订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王清佑懂得了文化阵地和统战重要性。“《新华日报》多发展一个订户,多卖一份报纸,就是多一颗消灭敌人的子弹,这比一切武器都厉害。”

  号外送来了,是日本人投降的消息

  王清佑记得,在重庆期间《新华日报》出过不少次号外,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毛主席抵达重庆等重要时刻都会出。但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宣告抗战胜利的那次。他记得,1945年8月14日下午卖完报回到住地后就接到通知,马上要出号外,有重大消息要公布。按当时的形势,大家估摸应该是好事,于是都很兴奋。下午四点多,号外送了过来,是日本人投降的消息。王清佑兴奋得连鞋子都没穿,抓起一把号外就冲上了街。卖号外和卖报纸不一样,不分区域,跑一路卖一路。“号外!号外!鬼子投降咯!

  出发前,年龄大一点的同事告诉王清佑,一定要能跑多快跑多快,抓紧时间把好消息传播出去。为省时间,那天卖号外是不找零钱的,而买号外的人也不在乎,反倒像号外不要钱一样,抢着往王清佑手里塞钱,塞1元大洋的都有,要知道当时一份完整的《新华日报》也才卖六分钱。买到号外的人,先是十几秒的平静,看完后就爆发出各种欢呼的声音。王清佑抱着《新华日报》,在重庆城里穿梭,跑到哪里欢呼声就到哪里,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笑脸。“感觉那天整个重庆城都在欢呼,太久没这么喜悦了。”说到这,王清佑流下了眼泪。那种美妙的感觉,他永生难忘。

  胜利日,整个重庆城都沸腾了

  当时《新华日报》几乎所有员工也都跑上街头卖号外。今年94岁,当年从事校对工作的秦铁民也从位于虎头岩下化龙桥边的总报馆带着一叠号外往市区卖。号外一卖,满城人就都知道这好消息了。“很多人看完号外后张开双臂咆哮‘八年啦!’,那真的是咆哮,很多人是一边哭一边咆哮。”秦铁民记得,一是自己本就很兴奋,再受到整个氛围的感染,自己卖号外时激动的都要哭了。不到一个小时,号外就卖完了。

  压抑了八年的屈辱终于得到解脱,整个重庆城沸腾了。“当晚重庆的所有小卖部都买不到酒了,所有人都在庆祝。有些年轻人因为太兴奋,庆祝方式过于激烈,弄伤了身体,还进了医院呢。”秦铁民记得,当天号外一出,第二天重庆就出现很多变卖家当的人,很多离家多年的外乡人想多筹些盘缠,早些回家。

  如今,一晃70年过去了,战火岁月和报童生涯对王清佑、秦铁民等新华报人而言,仍是历历在目。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和环境中,无数像王清佑、秦铁民这样还未成年的孩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抗日救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张筠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文/摄

原标题: 胜利日,难忘《新华日报》那一纸风行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