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高危人群及防范知识

10.10.2015  10:16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类,后者包括鳞癌、腺癌等。201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60.59万人,男女比例约2.2:1,居恶性肿瘤首位(男性首位,女性第2位)。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48.66万(男性33.68万,女性16.62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24.87%,为恶性肿瘤之首。昨天,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一病区副主任医师郝可可介绍肺癌的早期症状和防范办法。

  那么,肺癌有哪些高危因素,什么人易得肺癌?郝可可介绍,有吸烟史(现在和既往)、氡暴露史、职业史、患癌史、肺癌家族史、疾病史(慢阻肺或肺结核)、烟雾接触史(被动吸烟暴露)是高危因素,其中,(1)高危组为:年龄55-74岁,吸烟史≥30包年,戒烟史<15年;或年龄≥50岁,吸烟史≥20包年;(2)中危组为:年龄≥50岁,吸烟史或被动吸烟接触史≥20包年,无其他危险因素。(3)低危组为:年龄<50岁,吸烟史<20包年。

  郝可可介绍,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刺激性干咳。(2)痰中带血或血痰。(3)胸痛。(4)发热。(5)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抗炎、对症等常规治疗不能缓解时,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尤其对于肺癌的高危人群,更需重视。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声音嘶哑、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针对肺癌的检查手段,郝可可介绍,主要有以下三类:

  1.影像检查:X线胸片、CT、磁共振成像、超声、核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骨扫描检查等方法。主要用于肺癌诊断、分期、再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在肺癌的诊治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有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片段19、胃泌素释放肽前体,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等。这些标志物可以对肺癌起到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如NSE和ProGRP是诊断SCLC的理想指标。CEA对腺癌有诊断价值,SCC和CYFRA21-1一般认为其对肺鳞癌有较高的特异性。以上肿瘤标志物联合使用,可提高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次这些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的对比,可以作为对肿瘤治疗疗效的一个评估。

  3.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送检痰找脱落细胞,介入检查常用的有胸穿抽液,胸膜活检、支气管镜活检,经支气管镜淋巴结穿刺、经皮肺穿刺、胸腔镜、纵隔镜等检查。

  不过,专家提醒,和其他检查相比,目前只有低剂量CT能够降低肺癌的死亡率,PET-CT不建议作为体检用。其发现早期肺癌的敏感度是常规胸片的4-10倍,可以早期检出早期周围型肺癌,而放射剂量只有常规CT的1/5。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低剂量CT年度筛查能发现85%的I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达92%。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低剂量CT筛查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是目前最有效的肺癌筛查工具。

  如何预防及早期发现肺癌?郝可可表示,控制肺癌的致病因素,如戒烟、用环保装修材料、改变饮食习惯等。还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健康蔬菜,如胡萝卜、苹果,科学地锻炼,主要是对锻炼环境的空气质量要选择好,女性不仅要远离烟草,厨房油烟更应警惕。在高危人群中开展肺癌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提高治愈率。

  郝可可副主任医师建议,肺癌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低剂量CT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刘诚戚在兵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