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谋”与周代公务餐

21.06.2017  11:30

  作者:黄震云 系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学

  公元前684年产生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中,曹刿论战的故事简直妇孺皆知,而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更是出色杰出,意味深长。

  可是,为什么吃肉的人就目光短浅,缺少深思熟虑呢?岂非曹刿本人就不吃肉吗?命题好像逻辑上说不外去,因而谁是肉食者始终存在着争议和猜想。或认为指吃肉的人,引申为有权位的人或俸禄丰富的人;或称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高官。然而,人们对这样的说明并不认可。所以,又有援用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医学界观点认为,食肉轻易得富贵病,与精力疾病相互影响,轻者脑残,重者呈现聋哑癫瘫等官能疾病,天然眼光短浅。照这样懂得,是不是素食主义和杂食主义必定会深谋远虑呢?有人依据孔子用干肉当膏火,证实孔子也是肉食者的事实,否认了素食就有智慧的说法。还有的就军事维度剖析以为,做了官之后,跟着位置和态度的转变,逐步不思进取、脱离大众跟实际才变“”的。只管解释良多,仿佛也都有一定的情理,但始终不服人。

  《礼记十二?王制》认为,人到“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强调老年人更须要吃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在谈到明君制民之产时也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指出食肉是生涯充裕的体现,无关智慧。传为北宋苏轼所作的《艾子杂说》中的一个故事说:两个没有见识的齐国人探讨为什么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昧?最后两人得出一致的论断是吃肉就会聪明,于是提出问题的那位拿出自己卖食粮的钱供两人吃肉。吃肉后,两人都感到自己聪慧了,彼此夸赞对方的智慧:一个说我发明人脚朝前好,后边来的人踩不着;另一个说我发现人的鼻子好,鼻孔向下,雨水灌不进去。于是互相都信服对方的远见高见。故事相似寓言,讥讽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奈改变笨拙的天性,与食肉无关。

  那么,曹刿说的肉食者毕竟指的是什么人?吃的又是什么肉呢?《左传》鲁昭公四年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牲、?黍,以享司寒。其出之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其出入也时。食肉之禄,冰皆与焉。

  古代藏冰蓄水,缺水时候给大家应用,可能在朝享受到食肉待遇的官员都能分到。这是说公水的调配规矩。按《左传正义》对此谈论曰:“在官治事,官皆给食。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故鲁人谓曹刿曰‘肉食者谋之’……若依礼,常所合食。”由此可见,肉食者本来指的是大夫以上的在朝官员,合食就是大家在一起吃公务餐,这样意思算是明白了。那么,大夫们公务餐吃的又是什么肉呢?《礼记?玉藻》记录说:“皇帝日食少牢,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由此咱们晓得,天子天天吃的是少牢宴席,就是猪肉和羊肉为主食材,诸侯每天只吃一种动物,大夫们吃一头猪。士也有肉吃,但是那种肉味略酸的被阉割后的公猪肉。假如是朔月等节日,往往会进步一个品位,或者涌现一些变更。那么,大夫的数目有多少?亦即究竟是多少人吃一头猪呢?

  我们知道,周人对官员的部署有明白的等级、职责和定员。《礼记?王制》说:“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卿相称于上大夫,与下大夫共计为八人。《周礼?太宰》说:“设其参,傅其伍。”《白虎通疏证》卷五封公侯也作如斯记载,即大夫定员为八名,又说:“天子六卿,二十七大夫故也。”但是,依照《周礼》是天子有大夫二十八人,略有出入。次国指的是子男之国,即戎狄国度,最初封地为五十里,成王当前增添到一百方里。因此,大夫特豕就是说八位公卿大夫公务餐要用一头猪。这一头猪只是用料,并不是说全体吃下去,否则,就象征着天子一个人每顿饭就是要吃掉加倍的肉,显然是不可能的。殷周金文中记载周代诸侯官员是由主座(尹)、三事、四方形成,也是八位,只是说法不同。

  八位大夫享受一头猪作为公务餐,应该说是比拟奢靡了。随着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经济也消退下去了。年龄时期的诸侯国公务餐的待遇水准也就不能和西周比拟。检《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说:“公膳,日双鸡。饔人窃更之以鹜。御者知之,则去其肉而以其洎馈。子雅、子尾怒。庆封告卢蒲弊。卢蒲弊曰:‘譬之如禽兽,吾寝处之矣。’使析归父告晏平仲。”饔人又称天官内饔,负责王室的食材供给。公膳就是公务餐。饔人将公务餐供应的两只鸡换成了两只鸭,阐明鸡比鸭要贵一些,鸡换成鸭可以讨点小廉价。而御者就是上菜的人,又把肉撕掉,用骨头做成鸭汤,因此引起两位大夫的不满。《春秋左传正义》说:“今膳曰双鸡者,齐国常设之事,不如礼也。”意思是说,齐国的公务餐分歧从前的礼制,但春秋时代公务餐品质降落却是不争的事实。曹刿论战提到的肉食者,公务餐的供应应当彼此差未几。

  其时,诸侯中的公室已消除殆尽,大夫们又庸庸碌碌,不仅曹刿批驳他们肉食者鄙,还有更刺耳的。《左传鲁哀公十三年》记载,晋国和吴国争取盟誓的先后次序:“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司马寅对晋国的赵鞅说:“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逝世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肉食者无墨是说大夫们不应该一脸灰色晦气的样子。但这里又将吴王也称为肉食者,解释肉食者是当时风行的一个词,可以概括为执政者、决议者,或贵爵、公卿大夫,个别指公卿大夫。肉食者的肉西周为母猪肉,春秋战国时期水准降低,有的国家开端以鸡鸭肉取代。

  《光亮日报》( 2017年06月17日?11版)

[义务编纂: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