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作家与作家职业化

06.05.2015  10:57
        在网上看到一篇《别让写作的财富效应带来误导》的博文,大意是说,在“眼球时代”,作家的收入被严重夸大,以致许多人以为作家是高收入群体。实际情况是,少数作家收入可观,但更多人收入并不理想。与其说这篇文章点出了当代作家的困境,不如说指出了当代文学生态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认识扭曲:一是对文学的认识,二是对作家的认识,三是对文学市场化的认识。

        毫无疑问,文学作品未必一定是畅销作品,畅销作品的文学性也未必就能胜过非畅销作品,这方面例证比比皆是。今天,许多畅销作品一时销量极其可观,但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还是那些颇富文学内涵的作品。一位有志于创作的作家,对文学的认识必然影响其创作方向与文学深度。

        对作家的认识,是当前社会的最大困惑。享受作家头衔的人数众多,但时至今日,国内仅莫言一人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之后,到底是否还有人具备夺奖实力,至少目前还未可知。虽然舆论一再反思这个时代缺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作家的作品并不少见,出版物看似也很丰富。这其实是“两张皮”现象:一方面社会对文学有需求也有要求,另一方面作家们自顾自地产出可观数量的作品,至于对不对读者胃口则考虑不多。

        就职业与作家这一话题,曾推出过《南京安魂曲》等作品的美籍华人作家哈金认为,作家并不是一个职业,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专业的作家。哈金并非不想成为职业作家,只是觉得,对大多数人而言,职业作家只是作家群体中的塔尖,绝大多数人可以树为奋斗目标,但难以成为普遍现实。

        所谓文学市场,本质上依然以文学为主体,市场只是文学应当适度考虑的内容。当下的现实困境是,一些作家要么疲于满足庸俗阅读倾向,结果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为读者所唾弃;要么完全无视读者,我行我素,一遇到读者批评,便站在文学高地加以鄙视乃至嘲笑,这样的作家自然很难得到读者的推崇。

        总之,一个作家成功与否,职业化不应成为前提条件。成功后的作家当然可以选择职业化,但不应以专业化为理由排斥其他职业,主要理由为:其一,作家有必要与社会保持“亲密接触”,不断吸收生活营养;其二,现在一般性的创作收入并不能满足作家脱产创作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