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纸老记者老代表委员,告诉你那时省两会怎么开
1月31日,2018年江苏省两会落下帷幕。从1954年江苏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开幕算起,省两会已经有64年历史了。这64年,省两会开会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与不变?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遍阅尘封的《新华日报》,找寻老人大代表、老政协委员,请“上会”资深媒体人,为您讲述那时两会怎么开。
老报纸上的省两会,关键词见证时代变迁
如今惯例,江苏省两会开幕时间只相差一天,例如2018年,江苏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是1月25日开幕,次日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最初并非如此。1954年8月6日,《新华日报》对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开幕作了报道;到了1955年4月22日,省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在南京开幕的消息方在《新华日报》头版见报。
可以看到,省人大的“开篇”报道,占据开幕当日头版几乎全部版面,消息标题套红印刷,并配发会场照片,这种报道的高规格延续至今未曾改变。
当然,以今日眼光看,第一届省两会会期内的报道内容不算丰富,以工作报告、会议决议、有关名单、发言摘登等程序性报道为主。为开幕配发社论、侧记、分组讨论及大会发言消息等报道初现雏形,但形式比较单一。
1959年和1964年省两会报道延续了这种形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版式方面由竖排改为横排,简化字陆续出现。从1959年12月22日报道看,“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会”比“省人代会二届二次会议”开幕早一天,已与如今省两会召开的惯例相同。
代表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是当下省两会自采报道的重头戏和出彩点。这在1954年起就已出现,最初采用消息和会场侧记的体裁。1959年后作了改进,但每日一篇观点集纳式的综合报导,形式不及今日多样,内容也不够活泼。不过考量内容,畅谈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展望未来发展路径的基调,从那时就已经出现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省两会也停止召开。经历曲折后,1977年12月24日,“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首次会议”和“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首次全会”同日开幕。当年12月25日,《新华日报》在正常4个版外还罕见地推出两个“下午版”,专门报道省两会重开。政协小组会侧记标题为《骑上快马再加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了社会主义》,整装再出发的欣喜跃然纸上。
在1983年和1988年的省两会报道中,处处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奋进精神。《同心同德振奋精神勇于改革全面开创新局面》,省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开幕消息的引题就是集中的体现。当年报道中,广泛采访代表委员并反映他们的观点,成为新的主要报道形式,《新华日报》还首次出现了“花絮”报道。但总的来看,当时的报道形式仍比较单一,一般每日报道版面均在两个以内。
回望上世纪80年代省两会,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话题便是“发展经济”。时代议题最集中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华日报》对1988年时任省长顾秀莲所作报告进行摘要归纳并推出多篇文章。这种对报告进行“再整理”以便阅读的处理形式,今日发展为更加方便读者的“一图读懂”。
外向型经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个体户、精神文明建设、乡镇企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菜篮子工程等,是上世纪80年代省两会报道中的“高频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时代课题有所改变,加快改革开放、国企、转换机制、苏北振兴、三农工作等词汇见报频次明显提高。
《新华日报》两会报道也在不断改进中,上世纪90年代的相关报道可读性明显提升,大量推出组图反映会场内外,并开设“两会广角”这样的述评栏目。现在常见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代表团与代表一起审议报告等报道,当时也已通过侧记加配图的形式予以呈现。
上世纪90年代的省两会报道体现出鲜明“跨世纪”特点,不少代表委员的观点颇具前瞻性。如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服务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带的呼唤、素质教育呼唤考试改革、以市场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江苏建成旅游大省、加大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实施力度等话题,时至今日仍是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
进入新世纪的省两会报道也呈现出新特点。2003年2月16日对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准备就绪的报道中,指出江苏卫视、省广播电台、中国江苏网将现场直播大会开幕实况,并报道政协提案网上可以查询,网络时代的敲门声在省两会上出现。
民生话题是2003年省两会的热点。《商品房:质量要上去,价格要下来》《义务教育:要防止择校风蔓延》《旅游:整顿市场,让人们玩得尽兴》《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时至今日也是群众关注的难点痛点。此外,体制创新、新型工业化、率先实现小康、绿色食品、苏中崛起、都市圈建设、医患关系等话题也频繁出现。
不变的是发展为民,变的是发展路径。2003年省两会上,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重头新闻。回看走过的路,江苏GDP连破万亿元大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信息化、节能减排、修复生态环境、素质教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是2008年和2013年省两会的热门话题,也是今时今日的热词热点。
新时代、新征程,省两会的热点新闻折射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性变迁。
议案、提案,从手工进行到网上办理
过去两会怎么开?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徐宝文很有发言权——从1998年担任八届省政协常委开始,他已连续5届担任省政协委员,是现任资格最老的省政协委员,今年已是他参加省两会的第21个年头。
1998年,只有30多岁的徐宝文当上省政协常委。在他看来,担任政协委员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原本埋头于计算机世界的他,自从当上政协委员后,更加关心国家和全省大事,特别注意从身边人、从工作、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以科学家的严谨精神调查研究、建言献策。
“南京刚开通地铁时,我发现地铁广告声音太大,偶尔声音还蹿得很高,常常惊扰乘客,特地为此撰写提案,经过多次沟通,终于使南京地铁的广告声音降下来。”徐宝文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他的提案涉及师德问题、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城市建设、出租车司机健康等多个方面,都是平时从生活中发现的。20多年来,徐宝文先后撰写近100件提案和社情民意。
徐宝文回忆,十多年前,政协委员的提案大部分是手写在提案纸上提交的,立案、处理、查询、反馈等也都是手工进行。计算机专业的他和省政协沟通后,义务开发一套提案管理系统,让委员可以网上自动提交、附议提案,提案办可以网上审核、分发提案,承办单位也可网上办理提案。
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交科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孙蔚是个年轻的“老”代表。今年她是第四次当选省人大代表。刚当选那年,她才34岁。
“当选省人大常委,当年更多是一份荣誉。我参加履职培训,特别是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和一些专题调研后,才更深切地了解人大的监督职能,更加认识到人大代表肩头的责任。”孙蔚回忆说。
刚当选人大代表那阵,孙蔚会接到一些群众来信,有求助的,也有反映问题的,她都转交给省人大机关处理。平时搜集问题,她通过日常工作、有组织的考察调研了解情况。现在,这种渠道更多也更通畅,平台也更多了。“互联网让人大代表和人民互动更加频繁,省人大有了网站,我们淮安代表团就有专门的微信群,信息发布特别及时。”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也是个三届“老”委员。十几年的参政议政经历,让他感到,政协委员的话不仅有用,有时候还很有用。
陈仁寿曾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缺医少药特别严重,但大学生不愿意下去。他告诉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江苏全是五年制、八年制甚至九年制,读完这么多年书后,医科生不愿意到基层去。我们就提出要为农村培养定向型人才,提交后第二年、第三年,江苏试点恢复专科医生定向培养。”
“我们提交的提案,政府部门非常重视,是否办成都会给予答复,满不满意由我们自己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政府部门做了哪些工作。”陈仁寿说,当了十几年政协委员,通过自己的提案、建议,为社会办了不少事,很有成就感。
作为大学老师的陈仁寿,过去不太愿意和媒体交往,当上政协委员后,他发现舆论推动也是参政议政的好方式。“通过媒体报道,能更加有力推动提案落实,也能让老百姓更加理解一些现实的情况。”他说。
两会与媒体,在发展中互相见证
人们常说,两会也是媒体的盛会。没错,决定一年发展大计,各项重要选举,议案建议和提案带来各行各业智慧。一桩桩,一件件,事关国计民生,全社会高度关注,媒体怎能错过?媒体与两会,互相见证了发展与进步。
见证了不变。不变的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两会职责、严格的法律程序。数次大会,多次主席团会,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讨论各项报告文件,代表委员早已经过认真的调查与研究,到会上提交建议议案、提案——作为一直主跑程序的两会记者,深切体会到这些“不变”确保了法律程序的刚性不走形。
见证了大会形式的日益开放、民主和亲民。过去,大会上只是提交建议议案和提案,办理在会后。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为了提高办理单位对建议的重视,和代表零距离接触,后来在大会期间召开办理单位和代表的见面会。一般选择几件老百姓关注度高的建议,请办理单位在大会期间就作出回应,效果很好,具有示范效应。2015年1月的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创造了人代会通过法规案的新实践。大多数法规二审通过,重要法规三审通过,由于社会高度关注,对全局有长远影响,《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罕见地四审,并且上了省人代会,由全体代表在南京“会审”,这是创了记录的。
见证了会风会纪的日益严肃与清廉。不必回避,从前的两会期间,是不少代表委员包括工作人员在省城“联络感情”的好机会。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的实施,这些情形早已近乎绝迹。会场不放鲜花,自助餐厅没有酒水和高档菜肴,朴素清正的大会,让代表委员开得舒心、健康。
从一报两台主流媒体聚焦,到各路媒体开放跑会,全媒体形式五彩纷呈,两会本身是媒体发展的见证,更是媒体转型的战场。
媒体一般都会为两会报道组成专门的报道班子。随着报纸、电视、电台的日益发展,上会的媒体早已不再是传统的一家媒体,而是媒体集团。省报旗下子报、电视电台旗下子频道和频率悉数上阵,根据各自不同定位,对两会进行不同风格的报道。
而近年来,媒体融合则是两会上最具特色的风景。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的“两微一端”。融合的一大标志,就是报道队伍规模变大。现场正在做直播的,不一定是电视台,可能是报社的。
作为跑了近20年省两会的新华日报记者,记得最早开始跑两会时,包括带队副总编,“前方”作战的总共四五人。现在新媒体技术环节繁多,上会记者翻了N倍。过去,两会重大消息,最快也不过是电视电台当晚播出,报纸次日见报。现在,选举刚刚结束,消息已由APP推送到订户手机上。为了适应新媒体的节奏,大会采写、审阅一条龙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从媒体到人大政协,从宣传部到组织部,都调快了自己的节奏。
交汇点记者 陈月飞 郁芬 王晓映
标签:
编辑: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