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代表委员热议养老服务

21.01.2016  11:53

      苏州市公安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已达16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8%。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首次突破2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1%。面对庞大、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如何发挥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智慧养老、医养融合?在今年两会期间,这些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记者发现,不少代表、委员都把调查和探访的结果带到会上,进行热烈的讨论。

      现状扫描

      不少老人难以实现就近养老的愿望

      这两天,姑苏区石路街道彩香一村四区社区、金阊街道三元一村社区等都在开展小区居民自治需求调查。在居民呼声最强烈的需求中,有关养老服务的占了不小的比例。“古城区老新村里老年居民多,我们都希望小区里建个托老所,让我们老年人有个相互交流的地方。”三元一村32幢居民丁鉴芳这样说。家住彩香一村14幢的居民王凤荣则表示,自己已经78岁了,买汏烧、打扫房间都已经力不从心,希望能享受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上门居家养老服务。

      苏州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家庭保障和照料功能已逐渐向社会转移,像这两名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但是,代表、委员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我市已全面实现居家养老全覆盖,社区养老形成网络,但依然存在着居家养老场地资源不足、设施不够完善、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居家养老服务人才匮乏等问题。“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不足,的确也制约了养老服务的发展。”姑苏区石路街道负责老龄工作的范诚也表示,目前的居家养老模式,主要是在某个街道甚至某个社区试点开展,辐射范围较小,社区养老服务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许多老人还是难以实现在家门口就近养老的愿望。

      此外,一些代表、委员在调研中还发现,由于目前社区医养融合领域尚未受到社会关注,缺乏引导和规范,社区层面居家养老医养融合面还不够广。多数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单一,缺少医学咨询、健康体检、康复训练等医疗支撑。一旦老年人发病,通常需要送医院治疗,而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

      建议集萃

      进一步完善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居家养老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扩大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增加硬件设施,坚持公益性。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建设针对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民建界别的政协委员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委员们认为,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居家养老服务予以了保障。下一步,应进一步细化政策,明晰责任,加强监督。各部门应切实将《条例》落到实处,有效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建立街道、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是政府推进居家养老的模式之一。”王俊华委员说,有关部门应扩大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规模和数量,增加中心内部的硬件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交流和活动场所。同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坚持公益性尤为重要,政府部门应维护老年人权益,不能简单地将餐饮供给市场化运营。

      此外,王俊华委员还建议要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建设,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仅要将医疗服务送到老年病人的床边去,而且要不断增加服务项目,甚至于延伸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她说。

      智慧养老构建无围墙服务体系

      利用互联网资源,形成信息化、智能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体系和一体化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

      “突破传统思维,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推进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发展,使养老服务做得更加及时有效、享受养老服务变得更加轻松愉快。”民盟界别的委员们认为,有关部门可构建起以养老服务综合系统为基础,统筹全市各级养老服务的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形成信息化、智能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体系和一体化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居家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运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倡导“智慧养老”模式。沈晋华委员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政府可借助“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利用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发掘与科学运用,整合社会资源,公益性发布养老供需信息,在信息共享、资源配比、行业咨询、质量监督、人员信息和培训机构、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养老业提供资讯,实现养老信息的全面对接和交流,提供更加人性化、规范化、智能化的管家服务,打通养老业的“最后一公里”。

      医养融合探索多种经营方式

      政府可建设大型医养融合机构,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养老机构医务室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一体化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为了让广大老年人能够在享受养老服务的同时,也能得到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必须加快推进我市医疗与养老融合发展模式。”政协委员黄勇林在“医养融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政府可投资建设大型医养融合机构,或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护理院等护理型养老机构,并探索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解决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现有的养老机构要内设医务室,聘请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药品及医疗器械,随时为老年人提供诊疗服务。”他还建议,凡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准入条件的医务室,要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使患小病、慢性病复查、康复治疗的老年人拿医保卡就能在养老机构中就医。

      龚震委员也建议,应探索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既满足老年人群生活需求,又满足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康复的需求,这样既解决了养老服务体系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又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

      部门回应

      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专业化智慧化

        “养老,说到底就是服务。”昨天,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利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市民政部门将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向专业化、智慧化发展。

      郑利江说,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一种是让老人走出家门,到日间照料中心去享受服务;另一种是让服务人员上门去为老人服务。“今年,这两种服务的方式、产品都将更加专业化。”据悉,今年,全市约370家日间照料中心将进一步推出助餐、助浴、助医、助行、助乐等方面的服务,全方位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今年,市民政部门在“智慧养老”方面也将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动作。郑利江说,去年底,“苏州市养老服务信息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已经开始规划建设。该平台将收集整合全市165万老人的信息,这些数据可以为社会、家庭、企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今年,该平台已开始进行一期建设。“除了信息数据汇集之外,如何利用这些信息为社会提供服务,将是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郑利江表示,今年,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市民政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开展“5+1”工程。“5”指的是完善护理院建设;养老机构建医务室;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组织和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在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中建护理站;建立家庭病床。“1”是指搭建非急救的绿色转运平台,帮助患病或失能老人出行。“通过‘5+1’模式,将搭建起医养融合的初步框架,此后将进一步完善细化。”郑利江说。

      网民声音

      养老产品要契合老人需求

      @十里繁花似锦:大部分老人对于去养老院还是比较排斥的。我比较关注老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倡居家养老。完善社区的服务项目,提高社区的服务态度。还有,希望可以多为老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地方。

      @魁拔在世:我建议,加强养老院建设。同时,加强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多为老人提供公益服务。

      @天天要开心:老年人对养老和护理结合的需求特别大,目前这块特别缺,子女很头疼,希望能多建一些这样的养老机构。

      @兔子的家:老龄化社会来了,而且老人越来越长寿,养老市场非常非常大,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提供的产品关键是要契合老人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