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 他们打了一手“温情”牌

05.08.2016  13:37
  据中国保健协会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在消协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六大投诉热点中,“保健品冒充药品误导老年消费者问题严重”位居第二,仅次于通信行业。不法商家把目标锁定老年人,采取各种伎俩大肆推销保健品,骗取钱财。近日,鼓楼警方就查处了一起通过向老年人推销高价保健品并变相集资的案件,在审查的过程中,警方发现,居然还有不少受骗上当的老人为犯罪嫌疑人说情担保,称怎么也不相信他们是坏人,犯罪嫌疑人也向警方交代,为了能骗到这些善良的老人,他们主打的就是“温情”牌。 小恩小惠不断的“大方”经理 家住黑龙江路的华奶奶是在买菜途中,被该保健品店的业务员拉到店里的参加“讲座”的。每次讲座后,都有“专家”现场义诊,不仅给华奶奶量血压、测血糖还测了骨密度,每次华奶奶离开时,门店经理还发猴菇饼干、“软骨素片”、“金施尔康”等等纪念品。自此,华奶奶每天8点准时到店听讲座,并往家里拿一些送的保健品、膏药。起初免费的东西,后来变成收费。短短两个月,她就花了几万元。儿女们劝了又劝,华奶奶仍不觉得受骗:“那么贵的饼干和产品都舍得送,怎么可能是骗子?” 骗术分析:打着“买几送几”优惠牌的保健品促销现在已不再流行,更多的商家愿意从“免费体验、听课、旅游”开始,以小小的恩惠换取信任后再行推销。为了骗取老人的信任,很多商家都会在初期表现得极为豪爽大方,选择在酒店开“讲座”,有专车接送,提供免费午餐,会后还有“义诊”,并分发礼物或产品试吃装。讲座内容多半是产品效果如何神奇,有时还会有“治好”的老人现身说法。现场播放的短片则强调老年常见病的危害、死亡风险,以此提高老人的死亡焦虑水平。如此一来,只要有“托儿”开始带头购买商品,其他老人就会立刻跟风。 防骗指南:贪小便宜是人性的弱点,特别是我国老人从计划经济时期走来,政府对社会的掌控力强,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倾向于相信他人。但老人应该记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贪小便宜往往会吃大亏,不要被小恩小惠左右。学习健康知识要通过正规途径,不要道听途说;学会识别保健品宣传功效的真假,明白保健品只是食品,没有确切的疗效。比如“软骨素片”能提高骨密度,但不一定能治好膝关节疼痛。提高骨密度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多晒太阳、多喝牛奶等,并不是非要依赖保健品。 比儿女还贴心的“孝顺”员工 南邮的曹教授自从买了第一盒产品,就有一个自称小刘的人与他专门“对接”,称自己是曹老的专属业务员。小刘特别会哄老人开心,不管心情多差,只要接到他的电话,老人瞬间眉开眼笑。隔三差五的,小刘就登门拜访,帮着曹老收拾房间,买菜做饭,端茶倒水,还专挑老人爱听的话说。一次,曹老的女儿回家正好遇见,看此情景,她苦笑着说:“这个小刘,哄着我爸妈比对我这个亲闺女还亲。那些肉麻话,我真说不出口。怪不得我总是劝不动他们。” 骗术分析:老人像孩子一样需要哄,可许多子女对老人的关注不够,常常只有周末才给父母打个电话,几个月都不见一面。香港教育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研究发现,人越老越容易相信别人,而且对陌生人的信任感会随年龄增长显著提升。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说,老人倾向于忽略负面信息,并以正向(但可能不正确)的角度去体验周围的人和事,这被称为正向偏误。当儿女告诉老人保健品不好,同时“诋毁”推销员时,老人就会下意识地心生“叛逆”。 防骗指南:首先,子女要怀着保护老人的心态,不要指责,多加安慰。其次,好好反思,自己是否只会训斥老人,却没花时间关心他们的病痛;是否只知道甩出一句“去医院”,却没有亲自陪着他们。儿女要把主动权抢回来,带爸妈定期体检,主动给他们买健康食物,并把医生的指导写下来,贴到爸妈家里。更重要的是,子女们要帮老人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给予充分的安全感,他们才不会在骗子身上花费感情。最后,儿女的劝说常会激起老人的逆反心理,而老人更习惯听取同辈人的意见,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这时不妨借助其他长辈的力量。 最后,警方提醒老年朋友们,受到侵害要及时举报。如果由于保健品经销商的原因而使老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简单地自认倒霉,而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了向商家讨回公道,还可以拨打12315投诉举报热线反映情况,以求解决。一旦发现有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