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访=来收礼? 家长不要“想太多”

31.08.2015  12:32

  中国江苏网8月31日讯 “老师要来家访,朋友建议我备好礼,到底需不需要?”新学期到来前,大部分幼儿园的小班或托班新生都要接受家访,这也让不少家长患上了焦虑症,生怕孩子表现得不好,或怠慢了老师。那么老师上门主要看什么?家长是否需要搬出“大阵仗”?日前,记者跟随无锡市妇联实验托幼中心的两位老师体验了一次新生家访工作。

   经常门口等家长电动车骑到没电

  8月26日18时45分,记者来到了清扬御庭小区的一栋住宅楼下等候。不一会儿,妇联实验托幼中心托(2)班的姜贤老师和黄佳老师也到了。“这家是第二次来了,今天来做个回访。”姜老师说,这家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这次来是希望能和孩子再“”熟一点,帮助他更好地融入幼儿园。

  原来,家访工作8月初就开始了。因为大多数家长要上班,家访工作往往只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为了保证每一个家庭都能见上面,有时候一天就要跑六七家。“集中家访的那半个多月,老师们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或迎着突如其来的大雨,不停地奔走在楼宇间。”黄老师说,有时到了预约的时间,家里还没人,就在酷热的室外等;有时天黑了,就要费劲地辨认门牌号;有时迷路了,就要多绕许多路,碰到家里远的,一些开电动车家访的老师往往骑到没有电。

   蹲坐在地1小时

   一口水都没喝

  19点,按照和家长约好的时间,记者跟着两位老师上了楼。敲门前,姜老师从包里取出了一双鞋套递给记者。“为了不给家长添麻烦,我们要求自备鞋套,水也是自己带着。

  门一打开,孩子的父母及外婆热情相迎。一个小男孩正在地上默默地玩着玩具。“火龙果,看谁来啦?”姜老师和黄老师脱口而出孩子的小名,姜老师还拿出一个石榴送到他面前拉近距离。

  说着,两位老师就蹲坐了下来,一边陪孩子玩耍,一边温柔地跟他交流,表现出无敌的耐心。从默不作声,愿意开口说话,到兴奋得背了首儿歌,孩子渐渐和老师们变得熟悉,甚至到家访结束时还会送别。

  “上次理都不理,这次开朗多了。”老师们毫不吝啬地夸着“火龙果”。在和孩子相处的近1个小时里,两位老师始终蹲坐在地上,和他的视线保持水平,“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亲近感”。姜老师说,腿都感觉不到酸了,因为早已习惯,这是长期幼儿工作锻炼出来的。期间,家长几次三番递上水果和茶,两位老师都婉言谢绝,没吃没喝一口。

   谁会过敏谁需哄睡

   都要牢记在心

  “囡囡,跳个舞。”“囡囡,唱首歌。”家访中,孩子的特长展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姜老师是乐于欣赏的,了解了孩子的所长,入园后才可以因材施教。但除了家长和孩子希望呈现的东西,她还有自己的观察和所求。

  “家访的时候,老师通常和家长聊得比较多,其实这个时候,我会偷偷观察,孩子在干什么。”有的孩子左顾右盼,有的不时插上几嘴,有的则会静静地在旁边听,孩子的脾气性格、亲子关系等都可以从一些小细节上看出端倪,姜老师认为懂得“察言观色”是老师家访时必须具备的技能,这样才有可能对孩子入园后大概会出现的问题具有预见性。

  黄老师还随身携带了家访记录表,每个孩子的饮食、入厕、入睡习惯等都记得清清楚楚。“通过家访,我们不但能准确得喊出所有孩子的小名,谁容易过敏,谁要拍着哄睡觉,谁喜欢听什么故事,都要牢记在心。”每次家访完,老师们还要做家访小结,仔细描述自己对孩子的观察及分析,以便入园后“对症下药”。

  家访是送“定心丸

  别当变相收礼

  要不要向老师意思意思,表表心意,是不少“新晋”学生家长的心病。不少家长都趁着老师家访时间“做功课”,想不露痕迹地把心意表达到位。

  老师们表示,家访中确实会遇到家长用礼品和红包套近乎,“这是坚决不能要的,希望家长别误会了家访的目的,这不仅是规定,也是师德。

  姜老师说,家访一视同仁。除了要拉近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距离,增进彼此的信任,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家长吃下“定心丸”:给家长解疑释惑,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和孩子的分离期,帮助孩子缓解入园综合征,并普及一些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

  记者看到,“火龙果”一发脾气就喜欢扔东西,有时候还会和家长对着干,对此他妈妈很忧虑。姜老师却劝她放宽心,“好多家长会担心这担心那,其实都是这个年龄段的行为特征,并不是孩子出了什么毛病,我们家访就是要鼓励家长正面引导孩子。

  离开“火龙果”家,已是20点。亲密接触后,孩子对老师的好感又近了一步,家长也不再对入园问题忧心忡忡。

  (记者陈菁菁/摄影报道)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