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老铺】——季市镇的悠远时光

24.02.2015  13:22

吴氏老宅门梁上的雕花


 

季市老街一角


 

斑驳的老宅墙面


 

快过年了,刚出笼的馒头的味道、酵烧饼的味道,以及老汁鸡、茵糕的味道,又氤氲在季市的上空,让这个靖江最北的古镇溢满了香甜。过年的气息开始漂游,钻进窄窄的弄子;开始笼罩,包围低矮的屋舍。华灯初上,街上人来人往。高楼林立的地方,灯火阑珊,喧嚣依旧。而大片老宅老铺,则像慈祥的老人,挂着被年味熏染的微笑,静静地望着新奇的一切。

 

·古街·

 

季市老街,由东街、西街、南街、北街、石桥南路五条道路组成,它们的组合,在地图上恰似一个卧睡的“”字,似乎告诉人们,老街在这里已经静静躺了千年。

 

因为毗邻主干道,南街是最热闹的。入口处的一排房子,曾是季市镇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所在地。居住在老街的每一个人,都清晰地记得三十多年前这个商店的热闹光景:二三十个一字排开的玻璃柜台、笑容可掬的营业员、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品、来来往往购物的百姓,构成老街人幸福生活的写照。后来,几经变迁,国营商店不复存在,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几家个体商铺。唯一不变的是,商铺门前的修鞋点还在,几架修鞋机,几名修鞋的老人,好像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这里为老街居民服务着,也许主人已换了一个又一个。再往里走,布店、裁缝店、杂货铺、鞋店、面店、米店、碗店……每家店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古老的木柱木门木墙,斑驳的墙头露出的古砖,檐上精心雕琢栩栩如生的装饰,无不溢满了老街人对过去深深的眷注,也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怀旧情怀。

 

北街是最长的,向北一直通到界河边,两侧多是居住户,间或夹着一些小杂货铺。在北街入口处,一个红色的圆柱形大炉摆放路边,半人多高,虽已失去了昔日烘饼的作用,但没人觉得它碍眼,反倒生成了老街的一道风景。老街居民走到这里,总会看上几眼,然后想起多年前的场景:每天早上,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这里买早点,看着烘饼师傅沿锅内侧一层一层贴面饼,从低到高往往一贴就是五六层,此时香味还未飘出,围站一圈的孩子们口水就直流了。几分钟后,饼烘熟了,大炉饼、草鞋底、方饼,一个个起锅,扔到竹篓里,大家争相买回去,一天的生活就从满嘴留香开始了。

 

西街最短,不过凝聚了老街的不少精华,老国营饭店、老理发店、老废品收购站、老新华书店……店牌还在,上面的红字经岁月的侵蚀已斑斑驳驳,但在老街人心里依旧鲜活。老国营饭店,曾是多么的繁华,油条、麻花、豆浆、馒头、各色小吃、各色菜肴,丰富了老街人的饮食生活;老新华书店,承载了老街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欣赏,曾让多少少年俊杰饱览诗书,从此走出了一番精彩生活。

 

东街有点古秘,一路过去,胡家大院、老医院、茵花厅、朱家大院、中药铺子……百年老宅一踵接一踵,一直通至姜八公路,有多座老屋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让老街更添几分神秘。

 

”字道路组合中的一撇是石桥南路,路与一座石桥相连,名曰石桥,但桥上的青石板不在了,几年前的一次改造中,青石板桥面换上了水泥桥面,让老街人倍感可惜。老街的道路原本都是青石板路,1993年老街改造时,青石板路面全变成了水泥路面,现在只在路的边缘,能依稀看到当年石板路的痕迹。老街居民对青石板情有独钟,有的趁改造时偷偷地把几块青石板抱回家,铺在家中天井里或过道上,得以让逝去的风景仍然留在身边,空闲时“”出来细细品味……

 

街中还有巷,健康巷、卫生巷、水巷、旱巷、义巷,窄窄的青石板路、一排旧旧的砖墙,曾经演绎了老街人太多的生活故事,据说,水巷的由来是因为从这条巷可以到界河边挑水喝。

 

·老宅·

 

季市老街面积0.5平方公里,住有居民4000多人,但与二三十年前相比,老街的人口少了许多,现在住在老街上的多是一些留守老人,年轻人搬到季市新街或城里去了。在老街,有一半以上房子是空空的,无人居住,到处可见连片木门紧闭的老宅,主人大多在城里或在外地工作。

 

寂寞老街,别有一番风味。走在其中,清静、悠然、安逸,少有行人和车辆穿行,仿佛走在世外桃源,尘世的烦嚣一扫而光。偶有一辆银灰色的轿车从我们身边徐徐驶过,给古朴的老街抹上了时尚元素,也让我们回醒过来,老街已不可抗拒地走进了新时代。

 

也许,愈快的前行步伐,愈能衬托出老街的价值。在季市老街,“上了年纪”的房屋有445间,其中明清时代百年以上的房屋有372间,50年以上的房屋有83间。如果仅仅在老街上行走,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每一幢老宅的背后都藏着深深的故事和历史,一个个小小的木门后面,是一进又一进的门庭,最多的有四进,让人惊叹别有洞天。

 

老街人很好客,从来都是敞开大门欢迎我们,热情地向我们讲述老宅的故事。在东街148号,一幢百年老屋,有三进,全是木结构、尖顶。进门为三间五架梁房屋,一排精致木雕立于屋中,上有四幅刻画,刻有万年青等四种不同的花卉,象征春夏秋冬。往里走,是一方天井连着三间五架梁房屋,再往里走,又是一方天井连着三间七架梁房屋,每进房屋青砖黛瓦、恬静淡定,屋檐上考究的“寿”字型砖雕排成一排,似乎在讲述久远的故事;四方的天井,半是阳光透下,半是铺满青苔和小草。天井一侧还保存着古老的院墙,上面的花窗很有特色。在如此古味十足的老宅,只有屋内的电视、电话,还传出一丝现代的气息。

 

沉浸于历史的我们兴味盎然,又来到另一家韵味古朴的百年老宅——东街114号“胡氏家族老宅门厅”。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间初期古建筑,抬梁式的五间木质老房,百年来,一直保持原貌,没有修缮的痕迹。它的大门别致独特,上侧门角和横梁下都有砖雕,花纹是常见的蔓草与牡丹,用来寓意“富贵万代”。进入大门,一条青石板路面,一下子把人思绪拉到了过去,恍若穿越时空。季市,这样的老宅数不胜数,分布在每条街上、每个巷中,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切地触摸历史的痕迹,追忆岁月的风华。

 

·吴氏老宅·

 

吴氏老宅位于长安小学内,一幢木质结构的建筑物,坐北朝南,屋顶有些起伏凹陷,屋檐上的青灰色的瓦似乎快要掉落下来。吴氏老宅共有五间房屋,屋檐高1.8米。老宅是抬梁式结构,房屋结构严谨,屋内的大梁、中梁,屋外的屋檐下,均有精美的木刻雕花,刀法细腻,刀工精湛。其上刻有树木、亭台、楼阁、房间、书桌,人物栩栩如生,有老人、儿童、书生、母亲等各式人物,表现的是人们劳作、娱乐、读书、孝亲等内容。

 

据了解,吴氏老宅是解放前一位吴姓地主家的老房子,后来改为小学校舍。上世纪80年代,长安小学迁入新校舍,吴氏老宅渐渐风化、破损,如今看上去,真有摇摇欲坠的感觉。据专家鉴定,这座老屋应为民国初期所建。像这样的老房屋,在我市还有几处,但拥有如此精致木刻的,却是不多。记者打听这座老屋的来历,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具体情况,只知道吴姓地主的后人如今都已迁往外地。

 

·印庄巡检司·

 

据泰兴县志记载,在当时的季市镇下辖的印庄村建有巡检司衙门。史书记载:巡检司,始于宋代。巡检司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机构。主要设于关隘要地,兼管数州数县,或管一州一县,以镇压人民反抗为专职。

 

季市位于如、靖、泰三县交界处,故泰兴县衙将巡检司公署从印庄(今泰兴曲霞区)迁移至季市,以维护关隘之地的季市镇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何时迁移的,旧《泰兴县志》未作记载,据史料推测应在清乾隆年间。有专家判定现季市巡检司公署房屋为清末建筑,有可能是清末重新翻建的。

 

东街90号,伫立在街边的是一个窄窄的院门,门上方的白色涂料下,有依稀的字迹。往里走,是三间式的老屋,相比东街的其他旧建筑,这几间老屋显得高大、气派。中间一间空着,是客厅,两边为房间,门锁着。老屋的横梁、屋檐和石墙上,有花鸟等浮雕,尽管岁月荏苒,风雨侵蚀,仍依稀可见老屋当年的风采。

 

曾参与编写《古镇季市》的我市退休干部徐汝明介绍了季市巡检司公署的详细构造。进入园内,二三两进连接为一体的七架梁瓦屋六间,中间大厅,铺有黑色方砖,又叫罗底砖。柱基为石鼓磉,两侧是杉木板壁,房内铺有地板。两幢房屋屋檐相接处,有防雨水渗漏的设施,非常坚固。第三进的梁上,雕刻着古式花纹,屋檐滴水和屋檐近处的砖墙上都有花鸟图案。第四进也是三间七架梁瓦房。再往后是个大院落,两边围墙,最北端是三间五架梁瓦房,西侧是马房,东侧是伙房,中间是放置供人练武的弓箭、大刀、长矛、石锁等兵器的库房。后来这最后一进房屋被季市卫生院拆除,改建为职工宿舍,原来的房屋荡然无存。

 

2010年,印庄巡检司公署旧址被靖江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