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二十余起老人走失 警方提醒及时做好防护

17.12.2016  08:37

冬季来临后,老年人痴呆、精神忧郁等疾病高发,这也导致老年人走失事件频频发生。记者了解到,近一个月来,我市发生二十余起老人走失事件,引发了不少险情及社会纠纷。警方提醒,针对性的防护要及时做起。

 

想回家看看 敬老院“越狱”后迷路

 

新来的老张不见了!”昨天凌晨3时,护工的一句话打破了新桥镇某托老中心的宁静,多方寻找,老人却不知去向。

 

工作人员通过调阅监控发现,老人趁大家不注意时爬墙溜了出去。工作人员立即报警寻人。此时,市公安局新桥派出所恰巧接到一起报警,称有一老人赖在他们家不肯走,闹着要混口饭吃,还跳河威胁大家。

 

民警到达现场时,发现浑身湿透坐在河边的老人正是老张。老人不愿与民警沟通,重复地高声嚷着要回家,民警询问其老家地址后送其回去。到了目的地,老人家中大门紧闭,这时老人开始平静下来,开口讲话。原来其儿子在外打工,担心老人一人住得孤单,最近将老人送到托老中心,可老人住了几天觉得不适应,便想到溜回家看看,结果迷了路,饿坏了半夜就到人家要吃。

 

老人如愿看到了家,这才同意民警将其送回托老中心。

 

老年痴呆患者走失 大闹商家引纠纷

 

几天前,新桥镇的一位八旬老太撞倒小超市货架,损坏货品,却矢口否认,与店员纠纷难解。

 

当天上午,老太独自一人来到事发超市,来回走动时撞倒货架,货品撒落一地,其中不少遭到损坏。随后,老太太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往超市外走去。超市工作人员见状后迅速将老太太拦下,要求其赔偿,但是老太坚称自己没有撞倒货架,情绪越发激动。工作人员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报警。

 

民警到达现场时,老太太话语没有条理,既说不清自己的名字也不记起家人联系电话。民警感觉情况不对,立即采取措施缓和老人情绪。后经调解,超市同意让民警先行找到老人家人再商谈赔偿事宜。

 

没有太多信息,民警只能带着老人在周边挨家挨户寻找。临近中午时分,民警终于在附近的村上找到了老太太的家人,历经波折的老人终于回到了家中,其家人得知情况后,赔偿了超市损失。

 

走到公共场所老人意识迷糊受困

 

一周前,一位八旬老人来到时代菜场附近,因为患有老年痴呆症,一时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旁群众报警后,派出所民警出面协助。

 

可当民警试图与老人交流时发现,老人说不出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儿女姓名等有效信息,身上也没有任何能够证明身份信息的证件、卡片等。

 

在派出所,民警不厌其烦地与老人聊天,从老人的只言片语中搜索老人的身份信息,通过警务平台反复梳理,才找到了老人的家属。

 

道路、菜场、垃圾箱、车站……在近期发生走失和迷路案件中,涉及到公共场所的警情不在少数,许多家属焦急万分,四处寻找家中老人。所幸,在社会各界和警方的帮助下,这些老人都安全回到家中。

  

老人走失原因多样 要提前防备

 

专 家

 

针对近期老年人走失多发情况,警方分析,随着冬季来临,老人痴呆病症、精神忧郁症、脑梗等疾病高发,加上年龄太大,记忆力减退,辨识能力差,走在人多声杂、路口复杂的公共区域时,容易出现方向迷失的情况。

 

如何避免老人走失?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专家陈青松介绍,从社会层面来说,需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爱护老年群体,为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家庭层面来说,老人家属应该多带老人去医院做老年痴呆症的临床检查,平时也要多些时间来照顾老人。法律规定子女有责任“常回家看看”,更多就是在要求子女尽到对老人精神赡养的责任,这样的精神赡养更多的就是与老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多些对老人的关爱与照顾,而不仅是给老人一点赡养费就可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仅能避免老人出现现实中的走失,也能避免老人出现精神上的“走失”,避免老人成为情感上的“孤儿”。

 

警方提醒,为预防老人走失时,延误最佳找人时机,家属们最好制作联系卡放在老人身上,方便走失时他人及时联系。还应留存老人近照,万一老人走失,可通过媒体或社交工具发布寻人启事,扩大搜寻范围,及时找到老人。(全媒体记者夏国耀 通讯员闻佳 顾小灵 吴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