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团组织改革的热点、重点与难点

19.01.2016  10:31

加强与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党的群团组织改革的成功实现,将有效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基础,同时也将为进一步全面创新党的建设提供改革经验。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群团组织改革元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史无前例的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系列试点方案。

群团组织改革给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促进各级妇联组织对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部署要求。本报邀请多位专家深刻解析有关群团组织改革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陆续在本版刊登。

□  杨丽  曾树群

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八大,每次党代会都对群团组织(人民团体)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深入论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团工作,不断为党的群团工作明确目标、指明路径: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重庆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可以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群团组织改革元年,群团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团组织改革是党的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群团组织建设和发展问题的回应。

热点

1.顶层布局:注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群团组织改革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重、难度大,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复杂,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在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尽快实现突破。就组织而言,当前群团改革以工会、共青团、妇联为重点,带动其他群团组织改革。就区域而言,以试点省市与试点省市的试点区县为重点,带动其他省市与本省市内其他区县群团组织改革。就内容而言,重点是组织体系、工作队伍与工作机制。

2.祛除“四化”、回归“三性”:核心是解决脱离群众问题

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与娱乐化”使群团组织脱离大多数群众,进而威胁到党群众基础的巩固。在社会主体原子化、多元性增强的背景下,推动群团组织回归“政治性、先进性与群众性”成为群团改革首要目标。群团组织基层基础薄弱、有效覆盖面不足、吸引力凝聚力不够问题突出,特别是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新兴群体中的影响力亟待增强;有的群团组织工作和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现象;群团干部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作风需要改进。要不断开创党的群团工作新局面,就必须全面提高水平,切实解决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组织领导的问题,有工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但最核心的还是脱离群众的问题,脱离了群众,群团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推进群团组织改革,需要加大对特殊群体、流动人口和底层农民的关注,需要更好地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

3.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重心下移、扎根基层的改革路径

群团组织大致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建立、计划经济时期的整顿与发展、市场经济时期的衰微、与改革发展深水期的激活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发展特点、问题与实际需求。当前阶段推进群团组织改革,是对前述组织领导、工作方式、人员队伍、组织治理、脱离群众等问题的回应。加快群团组织改革,需要直面突出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需要结合社会转型特征和群众实际需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扎根基层,加快实现工作重心、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不断创新和完善群团组织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及支持体系。

重点

1.创新组织生态,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随着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群团组织的组织生态远远赶不上时代发展与社会要求。根据变化的社会结构与民众生存状态,创新组织生态,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成为群团组织改革的重点内容。组织体系上,打破旧的制度限制,打破体制内外区隔,打破机关人员管理模式,强化自下而上的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形成机制和工作评价机制,改进和创新组织领导方式,成为重点内容。组织工具上,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既重视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扩大宣传,开展网络动员,也积极探索适应网络社会新的群团组织形态,网上阵地与网上群团相结合,最终逐步建立统一的群团组织基础信息统计与分享平台。全球治理上,能围绕外交工作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打造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和“颜色革命”的铜墙铁壁。

2.吸纳社会主体,整合社会力量

随着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主体性大大增强,能否有效吸纳这些发展了的社会主体以及差异化吸纳与服务这些社会主体是群团改革重点之一。差异化吸纳与服务,既可应用制度方式,也可应用组织方式。群团组织改革就是力求用组织方式来最大化实现吸纳目的。当前群团组织改革,各级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各级常委会、委员会以及代表大会的成员,都已/将扩大基层代表比例,且还专门将一定比例的职位给社会组织,机关人员中还将吸纳各类志愿者。工作机制上,强调与社会力量对接。

3.资源向基层倾斜,激发组织活力

改变倒金字塔形工作力量分布,提高运作效率。群众在基层,推进群团组织改革,要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工作、深化改革,眼睛向下、面向基层,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群团组织改革的系列举措,从组织设置、资源使用、人力配备与干部选拔、创新内容等诸方面,都将重点放在基层。

主要难点

1.如何有效解决基层基础薄弱问题?

当前,群团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层基础薄弱、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基层基础薄弱表现为:一是基层“缺人”;二是基层“缺场所”;三是基层“缺经费”。面对基层基础如此“缺乏”,因此,群团组织改革既要重点解决此问题,同时还需努力突破在基层基础建设环节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人、场所、经费不易解决,让人尽其才、场所与资金尽其用,动员群众有效参与;撬动社会投资,更难。

2.如何有效扩大群团组织覆盖面?

随着群众就业、生活、聚集方式日益多元,再加上有些群团组织选拔人才广泛性和代表性不足,群团组织覆盖不到、覆盖不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扩大群团组织有效覆盖,是现阶段群团组织改革面临的难题。群团组织改革难以全面覆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工业园区、创客园区、孵化园、专业市场、商圈、楼宇、重大项目工地等区域,聚集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自由职业者、流动人口、农民工等,是群团组织难以覆盖的盲区和“飞地”,以及“重精英轻草根”的人才选拔方式,群众感受不到群团组织的存在,党的形象和影响力受到影响。二是由于社会结构和群众生存形态日新月异,这一变化使得群团工作艰巨。群团组织要根据这些变化不断改革服务新观念和新理念,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根据需求改善工作模式与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群团组织改革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就推动群团组织生态创新而言,如何使改革模式有效、快速适应时代要求,以解决群团组织人才选拔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问题,是一个难题。

3.如何有效开展网上群团工作?

群团组织改革强调组织基本职责、突出工作主阵地。强化群团组织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联系服务好群众的职责,这是群团组织群众性的重要体现。特别是针对农村青年大量外出、“三留守”人员众多、城市农民工和新兴群体涌现等新情况,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自明确了重点工作对象和工作主阵地,希望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但以重点服务对象农民工为例,由于多数第一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对于互联网知识了解较少,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应用难度较大,因此对打造新型网络群团组织,建设网络工作阵地而言,是一种挑战。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