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奥兰多暴恐案:恐怖分子为何将枪对准同性恋

13.06.2016  18:24

警方出动特种部队对酒吧进行突袭,在突袭中,将枪手击毙。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枪击案发生后发表公开讲话,面容憔悴。

 奥兰多市市长巴迪·戴尔(中)就枪击案出席新闻发布会。

@新京报

美国当地时间6月11日夜至12日凌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LGBT夜总会,一名全副武装的男子冲入人群开枪射击,并一度劫持人质与警方对峙,最终在与警方交火中死亡。截止目前已知有至少50人死亡、53人受伤,至少有1名警察在交火中受伤。

尽管FBI、当地警方和CNN等美国主要媒体最初谨慎定性,仅称“不排除恐怖袭击嫌疑”,但事件的恐怖主义性质很快便被锁定:不仅“伊斯兰国”(ISIS)在网站上宣布凶嫌、29岁的阿富汗裔美国公民奥马尔.马迪恩(Omar Mateen)是“哈里发的战士”,且佛罗里达和马萨诸塞两州警方也证实,嫌犯马迪恩父母都出生在阿富汗,本人事发前住在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一幢公寓楼里,2013和2014年两度因涉嫌和原教旨国际恐怖组织联系而遭调查,但未查出确凿涉案证据,此人曾在网上宣称效忠ISIS,并将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恐怖袭击者、车臣难民萨玛耶夫兄弟(Djokhar et Tamerlan Tsarnaïev)视作“楷模”。据波士顿警方负责人约翰.米纳(John Mina)称,袭击者使用了一支手枪和一件尚未确认为何种性质装备的“可疑装置”,此外可能还使用了一把在现场被发现的AR-15半自动步枪。

毋庸讳言,“9.11”之后美国朝野对恐怖袭击警惕性大大提升,采取了一系列攻守兼备的反恐预防和打击措施,甚至在某些时候不惜冒“政治不正确”的风险。

在这一样的防范和努力下,近十几年来美国本土的原教旨恐怖袭击虽时有发生,但频率和破坏力都已明显下降,和近期频频发生“大事”的“老欧洲”不可同日而语(就更不用说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了)。

正因如此,上至奥巴马政府,下至许多美国媒体、观察家乃至普通人,才敢于充满自信地宣布“反恐的胜利”;正由于这种不无道理的自信,美国政府才会在欧洲足球锦标赛前以“旁观者清”的高姿态对本国公民发出赴欧洲旅行的恐怖袭击安全警报,这无异于暗示“我们美国本土是安全的,不会有恐怖袭击危险,你们只要在去欧洲时多加小心就行了”。

正在热火朝天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党内初选,某些热门候选人也不无自得地拿“恐怖危险”揶揄欧洲人。

奥兰多暴恐案无疑让这些美国朝野人士很尴尬:迄今被视作“极端恐怖袭击天然目标”的欧锦赛主办地乃至周边欧洲国家基本太平无事,最引人瞩目的流血事件不过是各国球迷间的对殴,而“安全的美国本土”却在近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了“9.11”后单次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原教旨暴恐袭击。

从目前已知线索分析,此次袭击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说意料之外,是因为美国并未放松对恐怖袭击的防范之弦,近期曾多次宣称“恐怖袭击威胁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如此惊人事件令人震惊。不仅如此,奥兰多尽管并非治安良好的区域,但传统上远离原教旨暴恐多发地带,在这里发生枪案不稀奇,发生和ISIS之类有关的重大枪案则较为罕见。

说情理之中,则是因为“9.11”后发生在美国的暴恐事件,几乎都是所谓“独狼事件”(嫌犯长期居住或土生土长在美国,因在线或通过其他间接方式受到极端原教旨教唆或“洗脑”而独立发动恐怖袭击),如2009胡德堡枪击发动恐怖袭击。

这种“独狼事件”恰是看似严密的美国国土安全体系中最致命的百密之一疏,且事发时适逢斋月,肇事地点又恰是被原教旨极端分子视作“异端”的同性恋主题酒吧。

近年来“基地”、“伊斯兰国”等极端恐怖组织屡屡以原教旨逻辑为根据,借斋月在全球范围内发动恐怖袭击。

远的不说,2014年斋月期间,极端恐怖势力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发动以劫狱为特点的连环恐怖袭击,“伊斯兰国”正是在这一轮“全球大劫狱”中异军突起,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伊拉克北部大攻势;2015年斋月期间,“基地”和ISIS系恐怖分子在全球范围内四处发难,更在6月26日那天悍然发起4起重大暴恐事件(法国圣若昂坦法拉维耶杀害工厂主事件,科威特伊玛目萨迪克什叶派清真寺爆炸事件,突尼斯苏塞帝国马哈巴酒店游泳池-海滩暴恐袭击事件,和索马里青年党al-Shabaab袭击非盟驻索马里特派谈驻地事件);今年斋月前,ISIS同样发出了“将在欧美全面发动‘圣战’”的警告,并引起了广泛重视。

但如前所述,由于去年底、今年初发生在欧洲的一系列重大暴恐事件,更由于美国人对本土安全的自信,欧洲尚未闻警,美国本土先已喋血。

恐怖袭击针对的目标虽然多为平民,但说到底仍然是一种由军人或“准军人”策划发起的军事行动,会遵循“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等军事谋略规律:“9.11”后美国本土防范加强,恐怖分子就转而重点袭击欧洲和美国海外目标;如今更多注意力被转移到欧洲,美国本土反倒出现“灯下黑”,恐怖分子就利用“独狼”在美国境内“偷鸡”——反正即便不得手也不会有多少损失。

此次事件应该给每一个关注本土暨本国公民安全的国家、组织一个血的教训:在反恐问题上永远不要相信“万无一失”或“胜利在望”,恐怖威胁可能一直远在天边,但也可能瞬间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