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物】张凤霞:情系百姓的“小巷总理”

24.03.2015  18:34

张凤霞(左)接受采访

  中国江苏网3月24日讯(记者 王千榕)    5000多住户,2万3千余居民,劳动就业、民政事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8大类15项社会事务……无言的数字昭示了“小巷总理”日常工作的艰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社区、全国三八红旗手……闪光的证书彰显了“小巷总理”建功立业的光荣。

  将这艰辛与光荣集于一身的“小巷总理”,就是江苏省“最美巾帼人物”、现任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江滨新村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的张凤霞。

   “面对面”+“键对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004年3月,34岁的张凤霞走上了江一社区主任岗位。社区人少事多,如何让街道配备的9名工作人员免于“分身乏术”之苦,更好地服务2万多社区居民,张凤霞感觉单靠几个社区干部一家一户地跑不是办法,她要变呆干、蛮干为巧干。天生爱挑战、不服输的张凤霞,经过不断摸索,创造性地构建了“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双网”服务成为江一社区的“金字招牌”。

  2008年9月,张凤霞在江一社区率先试点网格化管理。她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将社区卫星地图划分成20个“网格”单元,每个网格包含多栋居民楼、200-300住户、800-1000居民,设有1名网格长、2名网格长助理、2名网格志愿者以及若干名机动志愿者,为居民开展“面对面”服务,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在江一社区管理服务的“经纬网”上,网格长代替社区主任成为与社区居民交流的“终端”。他们宣传有关政策、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默默地维护着社区的正常运转。“网格长必须具备‘五有’(有热心、有文化、有时间、有威望、有精力)‘一必须’(必须居住在本网格内)条件”,张凤霞亮出了她挑选社区干部助手的标准。网格长既具热心社区志愿服务的品质,又具“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是通过个人自荐、群众推荐、组织选荐等方式精挑细选出来的,堪称社区群众的“老娘舅”,社区“当家人”的得力干将。第20网格的网格长徐晓翔,退休前是镇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她利用自身护理特长,经常义务为居民开展卫生健康咨询,还开班传授丝网花编织技能,参与组建社区“激情小屋”文化团队。曾任第7网格网格长的姜正国,多次被评为街道“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度被授予京口区“优秀志愿服务个人”称号,群众称他为“热心人”。

  网格长多以“三活”(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见长,加上热心于“五百家”(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又人手一本“民情日记本”,对网格内楼上楼下住户居民的情况了然于胸,社区各项事务的处理便能迅速通过网格这张“经纬网”找到相应居民的“坐标点”,群众的需求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和最小的空间内得到回应和满足。“网格长和志愿者的大力协助,有效地弥补了社区人手少、服务力量跟不上的缺憾,社区如今成了‘千手观音',管理服务工作变得得心应手。”张凤霞对此体会颇深。

  2009年,张凤霞开始了矛盾调处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她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重心向网格下移,构建起“网格—社区”两级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大量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钝化在平时、化解在基层,后来,街道对该做法进行了总结和推广,并增设了第三级调解平台——街道汇调中心。如今在江一社区,“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管理服务无‘死角’,‘终结调解在街道’的目标。”张凤霞对记者如是说。

  2010年10月,张凤霞又率先在全市试点“网上居委会”。“网上居委会”实行社区干部和骨干志愿者双版主制,设置了办事指南、信息直通车、党务公开、文化大舞台、咨询建议和意见投诉等板块,向网友提供“键对键”服务。按照“虚拟网络、真情沟通”的工作要求,版主除及时发布社区服务信息外,还要及时回应答复访客的提问,对居民的发帖3小时内(非工作时间顺延)做出初步回应,5个工作日内正式答复,需延长办理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解释说明,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就业失业登记证如何办理?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要走哪些程序?无需跑到社区居委会,只要在家打开电脑,“信息直通车”里生动形象的视频便会让你找到答案。

  鼠标轻轻一点,难题轻松“搞掂”。2012年2月23日那天,一居民网友刚把常年积存建筑垃圾影响周边居民出行的意见投诉到“网上居委会”,28分钟后版主就作了“尽快去现场了解情况”的回复。当社区及时派人进行清理后,版主把清理过程及清理后的照片发到网上,对“网上居委会”的快速反应居民纷纷点赞,连称“真的没想到”。

  “没想到张书记把我们说的话记在了心里,老人小饭桌这么快就建成了。”吴桂莲说。2014年的一天,在走访社区独居老人时,张凤霞听到70多岁的吴桂莲等老人提出的意见。老人们说年纪大了,买菜做饭都不方便,想吃点什么又不能多做,建议在社区搞个小食堂,这样就能每天多吃几种喜欢吃的菜,而且人多吃得也香。张凤霞接到群众反映后,四处奔走,多方运作,终使京口区示范型助餐服务点于当年11月25日在江一社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中午就有20多位老人前来就餐。现在办理就餐卡的老人和残疾人已有100多人,还有一些周边社区的居民甚至赶乘公交前来“代伙”。

  “网上与网下互动”、“上网与上门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融”,打通了基层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最后一米”。

   办“激情小屋”、建体育公园:打造和谐社区生活乐园

  “生活在江一社区,我感觉很幸福,过得很充实。”说起越来越丰富的晚年生活,社区文艺骨干徐丽丽如数家珍:“3月有和谐滨江大舞台,中秋有‘滨江花月夜’晚会,桂花飘香时节有社区邻里节,九九重阳节为老人送祝福……我们参与其中,既愉悦了身心,又给社区居民带来了快乐。”

  江一社区在镇江首创的社区“邻里节”,已经举办了14届。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00多户居民走出家门,带着自家制作的特色菜肴,参加“百家宴”品赏会。活动现场还穿插猜迷等小节目,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九九重阳送祝福”活动在江一社区也已持续了13个年头。活动现场不仅有舞蹈、传统扬剧等别具特色的文艺活动,还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近400份重阳糕。因行走不便未能到场的老人,社区会送糕上门。“甜糕捧在手上,更暖在心里!”

  总占地面积8800平米的体育公园,是镇江市首家最大的敞开式社区体育公园。然而,2009年5月以前,这里却是一个长200米、水面面积800平方米的臭水沟。夏天蚊蝇乱飞,沿河居民呼吁社区进行整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张凤霞一面向街道反映,一面带领社区工作人员现场勘察,集思广益。此后,街道、社区就如何整治先后7次召开听证会,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2009年5月,总投资150万元改造工程启动。内设篮球场、轮滑场、文化墙、中心广场、休闲功能路、园林小品等功能区的体育公园,成了社区居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江滨新村西入口有一个小公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公园中央的假山风化了,部分山体脱落了,还发生过小朋友从松动山体上跌伤的事件。当居民们把意见反映到社区后,张凤霞非常重视,前后开了四五次会,征求居民意见。2012年8月,张凤霞找到共建单位,对小公园实施改造,拆除了危旧假山,添置了健身器材,解决了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场地问题。“定时炸弹”变身乐园,社区居民拍手称好。

  2014年夏天,小公园又有了“新情况”:葡萄架严重老化,水泥柱子开裂了,钢筋都露出来了。张凤霞听说后,立刻组织实施第二次改造:不仅修复了葡萄架,加固了水泥柱,还重做了塑胶地面,加装了透明顶棚。社区居民雨天锻炼的问题解决了,张凤霞却因工作用嗓过度“失声”了。江一社区第一网格网格长徐佩兰说,“她的嗓子几度嘶哑得说不出话来,就发短信和我交流,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江滨门球队是镇江市唯一的一支社区门球队。近几年,球队年年拿奖,2011年在市级比赛中两度夺魁,2013年再次拿到市一等奖,2014年球队也拿了两个奖。“门球队一路走来,多亏了张书记和社区的扶持,否则我们坚持不到现在。”门球队队长82岁的朱蓉宽老人“实话实说”。“2007年社区对门球场进行了修整,打了衣柜、修理了座椅,解决了我们迫在眉睫的难题。”

  “激情小屋”是由社区一群老年文艺爱好者自发组建的文化社团,是镇江市“特色文化团队”之一,被誉为社区的老年社会大学。小屋现拥有戏剧、书画、太极等16支队伍,100多名成员,3个“趣缘”党小组,是社区党委的“宣传队”、“传声筒”以及“和谐滨江大舞台”的台柱子。小屋营造的“和谐、关爱、奋进”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居民的精气神。江天花园居民周凤珍提前内退回家后颓废慵懒,无精打彩,没有活力。张凤霞把她介绍到“激情小屋”,她慢慢地把心里郁积的东西排解掉了,从原来不出家门,到现在说跳唱都行,每年还出去旅游。来自哈尔滨的于素琴,爱人去世后暂住镇江女儿家,郁闷孤独成为生活的基调。小屋医生殷凤云引导她走进小屋,在快乐的群体中,于素琴终于从沉默寡言到有说有笑,大家都说她判若两人。“我想见记者,亲口对他们说:是小屋救了我一命。”于素琴激动地说。说罢泪如雨下,真让人感动。

   扶弱创业、扶贫助学:打开困难家庭幸福之门

  张凤霞从担任社区主任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民情日记。社区困难户情况、“百千万”工程结对居民户情况、对居家养老居民生活需求调查……群众反映的大事小情及处置结果在她那里都有案可稽,可谓页页写满民情。“民情日记簿和结对联系卡是我们社区干部的‘标配’,基层的事情就是这样,很繁琐,记下来就不会丢掉任何一件事。”张凤霞常常这样说。

  张凤霞在走访活动中发现,社区内有许多“4050”下岗失业人员。为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她多方协调,向上争取到60多万元资金,创建了社区创业一条街,统一制作了摊位,免费提供给辖区内3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既解决了他们的生计,又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残疾人李竹林夫妇一直忘不了张凤霞。原本靠残疾车载客维持生计的李竹林,在2005年镇江实行“三小车”整治后,一时没有了工作。是张凤霞鼓励他报名参加市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班,获得了省劳动保障厅颁发的就业培训结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还先后开办了“竹林”花店和内衣代销店,在百户“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自强型家庭。去年,李竹林的女儿大学毕业,张凤霞又主动为孩子的就业四处奔波。“张主任是个大好人,帮了我们家两代人,我们全家都非常感激她。”李竹林逢人便感激地说。

  身怀一技之长的李波也一直忘不了张凤霞。这位原先镇江市东郊宾馆工程部的负责人,2003年8月因企业改制,在人生年富力强的44岁当口由“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李波决定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自主创业。2005年,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关心帮助和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李波登记注册了镇江市京口同创家政清洁保洁服务中心,并利用2000元的扶持资金将企业运作起来。按照当时的政策,这样的小微企业最多只能贷款5万元。而这对一家刚起步的公司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张凤霞把李波的情况单独写成报告,亲自跑街道、市人社局争取支持。市人社局经认真研究后特批15万元,让李波拿到了当时全市最高档次的创业贷款。为此李波常常慨叹,“紧要处,张书记拉了我一把。”

  社区承租户朱春蓉女士更是一直忘不了张凤霞。这位原本家境很好的创业之星,因为老公得了一场重病暴亡,钱花光了,房子卖掉了,自己又因患肾病不能工作,还背负了10多万债务。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朱春蓉,整日抱着还未上幼儿园的女儿以泪洗面。张凤霞得知她的遭遇后,想方设法帮助这对不幸的母女。很快,张凤霞就帮朱春蓉找到了租赁房,又将她的户口从丹徒区高资街道转到市区,还帮她办理了低保手续,申请了廉租房补贴,解决了母女二人的温饱问题。在张凤霞的奔走呼吁下,大地幼儿园的“社会妈妈”与朱春蓉的女儿结成对子,社区居民、市第四届“百佳文明市民”朱蓉宽老人与朱春蓉结成帮扶对子,逢年过节张凤霞和社区干部还会送来棉衣棉被和年夜饭,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如今,朱春蓉的身体状况好多了,经张凤霞牵针引线,还获得了一份在小区内的金皇宾馆从事前台服务的稳定工作。朱春蓉欣喜万分,“张姐,我现在看到亮了!”

  张凤霞不仅致力于扶弱创业,也致力于扶贫助学。2015年春节前的一天,张凤霞因循惯例伏案盘算着本社区贫困学生家庭新近获得的“收入”:“慈善工作站给了2000元善款;街道民政部门救助了400元;市政协委员“新春圆梦行动”资助20户贫困家庭中有他家,给了500元现金+一件羽绒服;人社局孙局长送了1000元,帮他爸爸办了低保……”当张凤霞算到马赛一家不到一年累计获赠钱物折合8000元左右,生活费、学费都能解决时,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像马赛这样被张凤霞牵肠挂肚的贫困学子,在江一社区少说也有几十个。

  小社区,大舞台。张凤霞在此激情奉献了整整11个春秋。她的为民宗旨,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工作格局里“扎根”;她的惠民情愫,在打造和谐社区生活乐园的工作目标上“开花”;她的安民关切,在打开困难家庭幸福之门的工作成效中“结果”。

  张凤霞,一个情系百姓的“小巷好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