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对污言秽语说不

18.08.2015  20:23

              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庸俗表达可以让网络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日前在京召开的“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专题座谈会上,《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倡议书》同期发布。与会人员依次在《倡议书》背板上签名,并一致表示,自觉使用规范、干净的语言文字,是新闻媒体和网站义不容辞的责任。整治网络语言低俗之风,遏制网络低俗语言蔓延刻不容缓。

      管理部门发力 引导语言规范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及时纠正和严肃处理个别节目嘉宾使用网络低俗语言现象的同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在国家语委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广播电视规范用语的管理工作。2014年11月,总局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得到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家长的支持和拥护。

      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戈晨表示,未来要继续加强日常监管,把广播电视规范用语作为监听监看的重点内容,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警示、及时纠正。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要求新闻出版广电从业人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加强宣传引导,指导广播电视媒体做好语言文字规范的宣传工作,为全社会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13年以来,国家语委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的研制调研工作,召开了网络监管部门、语言文字专家、网络运营商、教师代表等参加的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题研讨会,为立法做充分准备。《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组织专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网络用语的分类及推荐用语规范。

      据教育部语用司副司长彭兴颀介绍,教育部、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把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正本清源,加强规范,以教促学,以文化人,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过健康文明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媒体网站带头 遏制低俗蔓延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翟惠生认为,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倡导文明用语,营造清朗、干净的网络空间,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最基本的底线。媒体和网站要从自身做起,在网络空间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新闻工作者必须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多一些短话、实话、新话,少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事实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一直坚持导向、风格、文字上“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守护网络时代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人民网通过加强互动板块监测、设置涉低俗语言关键词、开通网上举报平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网民文明用语;新华网坚持不管传播介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清新文风、文明表达,传统媒体要做到,新媒体也要做到;雷人雷语、污言秽语,传统媒体不能有,网络媒体同样要说“不”。

      在引领健康网络文化上,央视网通过打造CCTV网络春晚、“网络大讲堂”等网络文化精品节目,举办“2015中国好网民”公益广告设计等公益活动,履行媒体责任,传播正能量。

      京华时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郑辉表示,新闻媒体不应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不辨是非去追逐低俗的网络语言,要正确引导社会各界使用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借助自身传播优势,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髓,从新闻的源头遏制网络低俗语言的传播蔓延。

      社会各界携手 共建绿色平台

      管理部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网民……抵制网络低俗语言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抵制网络低俗语言需要更多公众的自觉、道德规范的制约,并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监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需要建构网络社群的秩序,通过自我约束和群体约束来自我管理,而且要有平台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首都互联网协会活动策划部主任闫芳认为,任何个人和部门都不可能对整体网络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文明办网是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吁;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净化网络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希望网站能够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搭建绿色网络平台,向网友提供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信息内容,为净化网络语言,清朗网络空间作出贡献。

      与会代表在发言中还强调了自觉、自律的重要性。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主任余桂林表示,治理网络低俗语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刚柔兼济,要引导公共社交媒体自觉抵制网络低俗词语的传播。

      新浪网新浪微博政府事务高级经理安颖认为,只有实现了“人”的自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网络净化。建议相关管理部门针对网民发言制定更完善、有效的管理规定,让网民实现自我约束。  (尹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