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病"众人称便何以被禁? 看似方便隐患多

14.04.2015  10:12

    看似方便隐患多,但并不等于叫停互联网医疗服务

  新华报业网讯 平时有个头痛脑热的,上网查询一下吃什么药、问一下在线医生,相信许多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然而,今后这种做法将不被允许了——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近日表示:互联网上只能进行健康咨询,涉及医学诊断治疗的将被禁止。

  “这么便利的事被禁止了,为什么?”“网上看病是将来发展趋势,为何被禁止?”昨天许多网友纷纷诘问。记者就这些疑问采访了有关专家。

  “国家卫计委这个做法是有法可依的。”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李俭处长介绍,我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诊疗病人必须进行视、触、叩、听,亲自检查病人的体征;中医师必须完成望、闻、问、切等过程,结合病历、临床检查等综合判断后才能下诊断、开处方。“尤其是医生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十分重要,可以从其谈吐、精神状态、动作行为等全面判断其健康状态,而网上问诊不能满足这些条件。

  此外,执业医师法还规定医生必须在注册的医疗机构执业,在自己被允许从事的专业领域执业,超地域、超专业看病就是非法行医,而网上问诊多数不是发生在医疗机构,而且医患双方都不了解,因此不合法,国家卫计委禁止网上医学诊断是依法办事,并不意外。李俭说,网上咨询一些健康话题是可以的,可万万不能下诊断结论。

  禁止网上诊疗得到了一线医生的认可。“我认为国家卫计委这一禁令,主要是考虑到了疾病的复杂性、诊疗行为的复杂性和诊疗行为的安全性,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办主任王军说,许多年轻人有个头痛脑热的,无非是伤风感冒之类的,网上问一问专业人士,然后自己到药店买点药吃,问题不大。但疾病表现非常复杂,一旦被网上误诊,引起医疗纠纷等,患者的合法权益将很难得到维护。

  王军说,比如,表现为头痛症状的不仅仅是伤风感冒这类小毛病,许多复杂的神经病变、大脑病变起初表现也是头痛、头晕,比如脑血管破裂、脑肿瘤、高血压等疾病都有这个症状。“如果只凭网上聊几句,就妄下结论,那就误了大事,医生必须亲自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然后再综合影像学检查、生物检查、病史等才能下准确的诊断。”王军说,诊疗行为还是个持续的过程,比如慢性病患者,还涉及到复诊、出院回家康复、社区医院管理等内容,网上看病都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另据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卫计委禁止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行为,可能还有另一层考虑——目前网上医疗、网络问诊乱象太多,许多民营医院、小医院、不具备资质的“医生”,也乱在线上开咨询、回答病人提问,他们最终目的是引导病人去他们医院就诊、买药等,侵害患者权益。

  记者在网上输入“南京治疗癫痫病”几个关键词,网上立即跳出十几个号称治疗癫痫病的“专业医院”,排在前几位的清一色是民营医院,而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脑科医院等都不在内。记者点击进入一家医院网站,“专家24小时在线,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条目在醒目位置跳个不停,还有个在线“医生”的QQ不停让记者输入要问的问题。

  但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互联网+”已是大势所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会诊、移动医疗等新技术发展迅猛,不少专家认为,将来的网络诊疗技术甚至还可以缓解当下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诸如好大夫、春雨、丁香园等专业网站,也都纷纷面向用户提供了方便可及的相关服务。禁止在互联网上进行医学诊断治疗,跟当前方兴未艾的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技术有没有矛盾?是不是泼了当头一盆冷水?

  “禁止网上看病与现代远程诊疗、移动医疗完全不是一回事,不矛盾。”南京卫生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移动医疗就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等平台,方便患者挂号、取检查报告、缴费用等,省去了来回跑冤枉路的时间,但看病,还必须是病人与医生面对面进行。移动医疗还可以实现远程会诊,让偏远、缺医少药地区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但远程会诊的前提,必须是会诊双方都在各自的医院进行的,相关检查、病历等也都在医院进行现场“转播”,并不是“隔山打牛”。同时,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生也要具有相应的执业资质,医疗机构在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保证质量与安全,同时还要保障患者的知情权。

  本报记者仲崇山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