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街道编外团干杜怿超 斩获中国纪录片最高奖项

30.12.2014  21:13

  中国江苏网12月30日讯  12月26日晚,“光影纪年——2014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落下帷幕。无锡滨湖小伙、太湖街道编外团干——导演杜怿超(Bill Do)凭借长纪录片《不是北京的北京(Beijing or not)》斩获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2014 China Academy Awards of Documentary Film, CAADF)最佳大学生作品奖,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任学安先生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长高晓虹教授为其颁奖。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棉花》,获得本届学院奖的评委会大奖。

  300天往返奔波于京冀两地

  记录下燕郊最真实的社会生态

  第四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承办的。秉承以学术性,公正性,独立性享誉业界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因其品格追求和价值诉求,被业界称为“中国纪录片界的奥斯卡奖”,堪称中国纪录片价值标准体系中的最高奖项。2014年适逢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校庆,学院奖颁奖典礼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之后,今年回归中国传媒大学,26日晚的盛典云集了众多纪录片界的大牌导演,学界、业界的领导和艺术家,其中包括: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局长张雁彬、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委员会会长刘效礼、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爱奇艺副总裁耿晓华、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新闻传播学部长高晓虹、著名男高音艺术家戴玉强等,晚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王志、央视主持人王宁主持。本届学院奖共颁出16项奖项(其中最佳创新奖和最佳国际传播奖空缺),涵盖了纪录片创作的各个方面。

  “一河之隔,京冀之别,你是否准备好了在此的生活?晨露相伴,星光相随,你是否还固执于对梦想的坚持?工作安家,结婚生子,你又是否成为了当初要成为的自己?公车站牌前小吃摊蒸腾的热气,中秋佳节餐桌上无奈空置的月饼,皆缘“家”这个国人永恒的命题。此间,做出一个选择,你会有所获得,而有些东西也会随之变得奢侈。直到有一天,你终会懂得:人生就是要教会你,如何生活在一个,属于又不属于你的,不是北京的北京。”

  导演杜怿超用300天的时间,客居河北,往返奔波于京冀两地,遍访民众,与最普通的老百姓同吃同住,用最客观的镜头记录下燕郊最真实的社会生态,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诚意,完成了时长66分钟的纪录片《不是北京的北京》。这部反映北漂青年生活现状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主题、真实的故事情节、流畅的拍摄手法,赢得了广泛好评。据悉,该片为杜怿超的本科毕业影片,早前因其先锋的创作手法,一度在答辩中引发争议和质疑,但最终杜怿超以大而学之、精进求索的坚持,用观众与学界的认可证明了自己。

  青年能人威力大

  发动90后团员参与编创

  值得一提的是,杜怿超作为一名全能创作人,不仅在纪录片创作领域小有成绩,在音乐创作方面,更是以其天马行空的创想和实现度为人称道。今年10月,由他主创的全国首支吴语流行创作《哪会》,便是将吴地方言、江南说唱、《二泉映月》、欧美电音、自创口技等元素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配搭上前所未有风格的MV,瞬间惊艳了所有网友,也是引发了吴语地区的学唱热潮,一时间“哪会、哪会”成为了大人小孩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已经成为太湖街道团工委编外副书记的杜怿超更是在《哪会》的创作中展示了自己组织、策划能力,为了能够带领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弘扬吴语文化的队伍中来,他发动了一支近20人的以90后团员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编创团队,在无锡的各个角落取景,招募志愿者零片酬出镜客串《哪会》MV,共同实现拍摄一部推广吴语文化的“零经费、无盈利”纯公益MV的梦想。

  太湖街道有关人士表示,编外团干部要在街道团工委的统一组织下,分别承担相应领域团的工作,负责联系各自行业系统的共青团及青年工作,带领更多的身边青年积极投身共青团工作,投身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但没有行政级别和行政待遇。“要成为编外团干,首先他要是一位始终保持团工作的高热情度、能调动一定的社会资源、能凝聚青年力量的青年能人。”太湖街道有关负责人对杜怿超组织文艺活动的突出表现给出高度评价。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