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缂丝“复活”面世 高新区缂丝艺术走进俄罗斯

28.10.2015  18:19

好精美的绘画,这是什么画法?”、“底料是丝绸,这是刺绣艺术品吗?”近日,在“聆听中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走进俄罗斯”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上,来宾们被一种特殊的“绘画作品”深深吸引。当来自苏州高新区的艺术家吴文康告知他们,这些精美图案是他用织机一丝丝地织出来的缂丝作品时,来宾们都表示难以置信:“这么繁杂多彩的图案,怎么可能用织机人工操作?”“构图那么精细,颜色过渡、边缘轮廓都毫无瑕疵,如果是人工用织机织的话,边缘部分怎么处理啊?”而当吴文康现场演示给来宾看后,他们纷纷叹服:“缂丝,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艺术形式了!

   “聆听中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走进俄罗斯” 活动由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等单位主办,先后走进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两地,让众多俄罗斯政府、文艺界、学界人士“聆听、触摸”到了中国绘画、油画、摄影、苏绣以及缂丝等艺术。作为传统缂丝艺术的代表,拥有“中国缂丝工艺大师”称号的吴文康应邀出席这次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我总共带来了18件作品,多数都是我根据一本民国图册复制的宋代缂丝。”吴文康介绍,不同于刺绣,宋元至清的缂丝艺术品只属于皇家御用,民间绝少流传。目前,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藏有少数几件古代缂丝艺术品。“因此,我近几年一直在根据古籍的记载复制已经失传、博物馆也没有的缂丝图案,让它们再次复活在世人面前!

   曾经有“一寸缂丝一寸金”、“雕刻了的丝绸”、“织中之圣”美誉的缂丝,如今何以后继乏人,作品稀少,以至于其价值也“藏在深闺待人识”呢?吴文康说,与锦、刺绣等工艺相比,缂丝工艺的繁杂程度更大一些。锦的织法一般为通经通纬法,经线、纬线都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而缂丝采用“通经断纬“法,缂织时,工艺师先在织机上架好经线,然后按照底稿,用毛笔在经丝面上描出轮廓,再对照底稿色彩,用长约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0" unitname="厘米" w:st="on">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分块缂织,断断续续地织出图案。“图案、色彩越丰富,缂丝难度越高,并且要求织工有艺术造诣,纬线色彩、粗细、稀密都恰当把握,才能缂出具有雕琢缕刻效果,双面都富于立体感的艺术品。”吴文康说,“缂丝机无法用现代机器代替,一丝丝地缂织,又要耐得住寂寞,保持得住创作激情,因此从业者越来越少。

   从业30多年来,吴文康一直坚守着缂丝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延续着经纬之间的千年奢华,但是苦于可供参考的古代缂丝图案稀少。2008年,吴文康偶然听说,成都一位古籍藏家有一套民国时期出版的缂丝图册,就前去洽谈,他发现,这套书呈现的图案大约70幅,以宋代作品为主,基本都是绝本。对方开出一口价——2万元,吴文康不加犹豫地买了下来。这几年,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复制这些图案上,精工出细活,每一幅都至少耗费半年时间。“我从业以来,一直在尝试改进手工织机,因此,我复制的作品和宋朝、明朝的相比,张力更好,平密度、光洁度也更高!”吴文康说,目前,他已经复制出了20幅作品。这次,他在俄罗斯展出的18幅作品,就是以这些“复活”的宋代缂丝为主。“从现场反响来看,国内外友人都很欣赏这些作品!” (张伟敏)

  

编辑: x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