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司法行政最前沿绽放光彩——赣榆优秀基层青年司法行政干警素描

12.06.2017  12:22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全连 梅花琳 本报记者 施为飞

  哪里出现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哪里有失足的浪子,哪里就有他们爱心的搀扶;

  哪里有法治的种子,哪里就有他们洒下的汗水……

  他们是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连云港市赣榆区司法行政系统的优秀青年群体。

  “一片赤诚为法治,甘当群众贴心人。”赣榆区司法局长李超凡介绍,近年来,赣榆区司法行政系统一批优秀青年业务骨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心铺就和谐路,在基层司法行政岗位上留下了一串串为民尽责的法治足迹,使青春在司法行政领域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异乡谱写“和谐曲

  “在异地工作,我内心深感对不起家庭和不到两岁的孩子,忙时一个月见不上一面。”张兴娟是赣榆城头司法所所长,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已有7个年头。

  城头的岗位徐州的家。“当年从业时立过誓言,献身司法,服务百姓。”凭着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坚守和对辖区群众的热情,7年来,张兴娟奔波两地,从未叫苦。

  城头镇位于苏鲁交界处,区域面积广,人口流动性大,社情复杂,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维稳任务艰巨。2012年,张兴娟任城头司法所所长,在人员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硬是组建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调解员、普法宣传员队伍。靠娴熟的调解技巧和法律知识,化解了众多疑难纠纷。

  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张兴娟坚持热心、耐心、细心,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专门制定矫正方案,全镇39名社区服刑人员的个人特长、家庭状况、思想状态等,她了如指掌。5年间,她狠抓司法所办公设施等建设,办公用房由原来的2间变成现在的8间。

  一手建立的城头镇社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采用柜台式窗口“一站式”服务百姓,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小丫”成为心灵“导师

  个头高挑、笑意盈盈。塔山司法所今年27岁的姑娘王牧茹已从事社区矫正工作3年有余。刚开始工作时,同事不信“小丫能管住问题人士。

  管得住管不住,事实来说话。在王牧茹办公室的书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123本写有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的《矫正记录本》,她根据个人特点制定了不同的矫正方案。

  “小丫头有大能耐!”三个月后,塔山司法所同事称赞王牧茹,辖区内39名社区服刑人员对她心服口服。同事纷纷向她请教秘诀,“我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以心换心。

  34岁的张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判有期徒刑。2014年6月,因表现好,假释到塔山司法所进行社区服刑。刚开始,张某心理压力大,整天沉默寡言。王牧茹了解情况后一个月内走访10余次,与其倾心交谈,“一对一”心理辅导,鼓励她走出心理困境。“触及灵魂”的矫正方式,终于让张某重树生活勇气。现如今已结婚生子的张某逢人便夸“王牧茹给了我第二次重生”。

  以诚换情,以心换心。王牧茹工作3年来,有6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在她的真情感化下走出心理阴影,7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在她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经她矫正的123名社区服刑人员无一重新犯罪。

  城市乡间的“和事佬

  司法所虽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单位,但在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纠纷中,赣榆区金山司法所所长胡昌楼总是沉着冷静,快刀斩乱麻,依法调处,消除隔阂,赢得双方当事人的点赞。

  2014年1月,金山镇3名工人在装修过程中因缆绳断裂,不幸坠楼身亡。事发后,工人家属情绪激动,纠集众多亲属到镇政府哭闹,场面一度混乱。

  胡昌楼放下手头工作,火速赶往现场。因为双方“谈不拢”,数十名家属手持棍棒要“收拾”包工头。胡昌楼见状,奋不顾身上前制止,并进行调解。

  “此事发生在谁家都不好受。但是事已至此,哭闹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是依法行事。”胡昌楼循循善诱,向各方当事人释法明理。经反复沟通磋商,最终达成赔偿协议,纠纷圆满调结。

  6年来,胡昌楼共参与和直接调处各种民间纠纷384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从没因调解不及时、引用法律条文不正确导致矛盾激化或民转刑事件,赢得善解纠纷的“和事佬”的美誉。

  群众身边的“普法明星

  “普法让群众受益,不能按老套路出牌,要在创新理念和方法上构筑平台。”记者初见赣榆区司法局宣教科科长祁昌玲,是在普法活动现场。

  一头漂亮的长发,举手投足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2009年大学毕业后,她在普法一线“奋战”7年,获得区“六五”普法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怎样使群众对法律知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呢?如何创新形式、让居群众知法、守法、用法?这成了普法宣传员祁昌玲日思夜想的事。那段时间,无论是吃饭、看电视,还是与人聊天,一旦发现能与普法宣传结合的点子,祁昌玲都会默默记下,然后再慢慢琢磨实施方案。

  “有好方法才有好的效果。”经过一番苦功,她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融合赣榆方言,编制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和《法律口袋书》,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能随口来两句。为提高普法效果,她还邀请“普法鸳鸯”许家昌夫妻,运用琴书、快板、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演出,受到群众欢迎。

  从“五五”普法到“七五”普法,祁昌玲普法的身影遍布赣榆的大街小巷、企业工厂、渔场码头、学校课堂。7年间,祁昌玲共组织开展法治宣传200多场次,发放普法材料6万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000多次。

  来源:江苏法制报,2017年6月12日,第A01-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