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手段 提高绩效 不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迈上新台阶

29.09.2015  09:43

  近年来,省财政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部署,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以及《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等,大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将其作为实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推动廉政建设和建立节约型机关的重要内容,牢牢抓住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环节,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不断夯实资产管理基础,努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资产保障水平和资产运行效率。 

  一、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根据《江苏省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我厅制定了《江苏省财政厅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固定资产实行“统一政策、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资产购置审批制度、一般采购与政府采购制度,制定了零星采购与集中采购审批流程,制定了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处置和报废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内部审计与绩效考评制度、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资产管理工作机制,做到资产管理机制与资产管理工作相适应,将资产管理的监管责任落实到每个处室、岗位、人员。 

  二、加强审核和监督,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动态结合 

  一是实行固定资产采购审核制度。全厅固定资产的采购都必须编制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年初,全厅各处室固定资产管理员根据处室现有的固定资产存量情况和配置情况,提出全年资产采购、更新计划,厅办公室审核汇总后,报厅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凡未列入编制的固定资产采购,一律不得执行。二是发挥财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能。厅办公室财政科对年初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编审、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在计划编审环节,年度和临时性固定资产采购计划必须经办公室财务科进行经费预审,经费预审通过后再经厅采购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达到限额的必须报党组审批,做到在经审批的预算基础上有计划添置资产。在预算执行环节,建立固定资产预算执行反馈制度,财务部门参与固定资产采购招标活动,跟踪资产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了资产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过程控制,推动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一是强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各处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可以在该资产管理平台上根据不同的权限进行操作,固定资产的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等信息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反映,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也减少了原来人为传递信息过程中出错的概率。二是运用条形码技术,并加入图片信息。固定资产在验收入库时进行编码,其后无论领用、转移直至报废,编码都保持不变。通过条形码技术的实施,对固定资产实物在整个使用周期进行跟踪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三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规范固定资产领用发放程序,明确固定资产建卡、编号、分类管理、移交等工作程序,使全厅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固定资产处置环节,坚持事实求是、依规处置的原则,对超过设备使用年限且已丧失使用功能的固定资产,按程序处置。 

  四、加强绩效管理,形成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的双提升 

  实行绩效管理,是现代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制定固定资产配置标准。《江苏省财政厅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单位及工作人员办公家具、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等办公设备的配置标准,各部门严格按标准进行配置,厅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对超标配置的采购计划不予审批,从而增强了资产配置的计划性、规范性和可控性。二是严把资产调剂使用关,对各处室、部门需要新增的固定资产,首先从现有闲置资产中调剂,无法调剂的再安排购置。同时,推行“公物仓”制度,对临时任务,临时人员需要的办公设备,尽量从“公物仓”中调剂。三是注重存量管理,优化整合资源。每年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固定资产进行集中清查,见物对账,按账清物,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固定资产管理员和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员经常检查固定资产的使用、分布和完好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和保养,对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调配,安排到其他需要的部门,尽可能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