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联动,“渔”跃江海涌新潮

31.12.2015  11:44

  南通创新续写“十二五”海洋渔业新辉煌纪实

  大江奔流,大海潮涌。当万里长江和浩瀚黄海在南通激情交汇时,总会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壮美波涛。

  以“新常态”的视野,巡视“十二五”期间南通近1万平方公里的江面海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江欢海笑的“渔欢图”。“其中,创新是无处不在的主色调。”南通市政府领导介绍,过去5年,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创新实施“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战略,大胆探索,积极为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试水探路领航,不少创新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续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科技营养

  引领现代渔业从“浅滩”游向“深海

  【新闻镜头】今年9月2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起,26家研究院所、企业为成员的国内首家南极磷虾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在南通成立,构筑了南极磷虾产业“产学研”联合攻关核心平台,标志着南通在该领域跃居国内领跑、国际领先地位。

  【纵深解读】南极磷虾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只是南通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海洋渔业从“陈塘浅滩”游向“深水蓝海”的一个镜头。

  滨江临海的南通,水网纵横,江宽海阔,鱼肥虾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江海渔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新常态”下,南通在谋划“十二五”时响亮提出,要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现代渔业生产体系建设,强化产业创新驱动,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引领传统渔业大市向现代渔业强市转型。

  “科技营养”投入江海,迅速溅起浪花朵朵。

  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效设施渔业规模迅速扩大。去年全市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比达到31%,比“十一五”期末提升6个百分点。目前,全市高效渔业面积达109.4万亩。其中,高效设施渔业面积45.6万亩,较“十一五”期末增加26.6万亩,在全市养殖总面积占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各地涌现了PVC钢架水池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梭子蟹与脊尾白虾池塘混养、池塘乌鱼养殖等一批亩效益超万元的高效设施渔业典型。

  渔业科技园区建设加速,现代渔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先后建成如东万亩海参园、海安中洋2个省级渔业科技园区,启东、通州湾示范区2个省级渔业科技精品园,以及36个市级渔业科技园区。园区建设还带动了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市形成了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中洋集团为龙头,11家省级渔业企业为纽带,73家市级渔业企业为基础的骨干渔业企业群,催生了条斑紫菜、文蛤、河鲀、河蟹苗种、鳗鱼、南美白对虾等六大主导产业。其中,条斑紫菜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文蛤出口创汇占全国的70%,年创汇3000万美元;河鲀养殖、河蟹苗种生产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年产值超过40亿元,成为该市单体最大的渔业产业。

  科技基因彰显活力,渔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龙头企业中洋集团和南通海达等分别牵头成立了全省长江珍稀鱼类养殖科技创新联盟和紫菜科技创新联盟,中洋集团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并在刀鱼人工育苗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企业与渔业科研院所牵手合作成为新常态,池塘工厂化养殖技术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以及半滑舌鳎、海参、娃娃鱼等珍稀品种养殖取得突破,成为渔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远洋捕捞快速发展,现代深海渔业开辟崭新航道。为了深耕海洋,南通市积极引导渔民渔船升级换代。其中,渔船更新改造获批省级计划116艘,占全省51.1%,并在省内独家争取国家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1760万元。2012年6月,南通最先进远洋渔船“苏远渔8”号在全省率先出航到国际公海作业,标志着该市海洋渔业从近海转向远洋,真正参与国际公海渔业资源开发。

  如今的南通海洋渔业,已不是想象中的捞鱼摸虾,也不是过去的传统养殖,而是呈现出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速转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去年南通海洋经济总量达1549亿元,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渔业经济规模总量居江苏首位。

  敢为人先

  创新示范打造陆海统筹“南通样板

  【新闻镜头】 2014年8月,南通市政府收到国家海洋局批文,该市获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国家海洋局对南通在海洋资源市场化出让、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实施、海域评估及用海项目动态监管等方面的大胆探索给予高度评价。

  【纵深解读】盘点“十二五”南通的海洋与渔业发展,创新是最大亮点。

  作为全省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南通,拥有海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如何把这片广袤的蓝色国土打造成为引领南通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的新平台、新空间?南通以腾江越海的气度和敢为人先的胆识,率先蹈海,闯出一道道领先航迹。

  “其实,陆海统筹的探索早已开始。”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邵怀德介绍,省委、省政府正式通过《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后,全市上下创新探索、先行先试,“其中,不少创新具有突破禁区意义,成为全国样本。

  突破“禁区”,海域使用权破天荒进入市场交易。2004年6月,农行启东支行率先闯入“禁区”,在质押461公顷海域证的前提下,向一水产开发公司放贷570万元,全国首笔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由此诞生。

  以此为先导,南通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领域接连创下多项全国、全省“第一”:2010年,南通成立了全国首家海域使用权市场交易中心;2012年,成立江苏省第一家市级海域储备中心。目前,全市储备海域达18.7万多亩,数量居全国首位,极大增强了政府对宝贵的海域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开发成本。

  制度创新,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探新路。在全国率先实施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经规划许可的用海建设项目,可以直接以海域使用相关手续进入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办理用海建设项目审批。去年4月,省海洋与渔业局和南通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陆海统筹发展合作备忘录》,把10公顷以内建设项目用海的省级海洋管理权限下放,为该市更大力度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注入活力。目前,全市以海域证替代土地证办结报建审批手续的重大用海项目40多宗,大大缩短了审批周期,提高了审批效率同,加快了项目落户进度。

  机制创新,促进海域资源保值增值。在全国首家出台《海上构(建)筑物抵押管理暂行办法》,并建立海上构(建)筑物融资机制,盘活了海上沉积多年的千亿元以上资产,为海洋资源资产化、资本化和证券化奠定基础。创新海域价值评估,评估类型涉及海域占用补偿、海域使用权出资与作价入股、海域使用权出让与转让、海域经营权出租等,先后实施100多宗20多万亩海域价值评估,评估总额超过40多亿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推进成陆海域与土地“同权同价”,组织编制市级海域基准价格评估技术规程,成陆海域在出让、转让、抵押、贷款方面至少实现千亿以上增值。

  金融创新,为海洋经济注入造血功能。积极与全市10家商业银行、21个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在全国率先实施海域使用权与海上构(建)筑物抵押融资,全市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累计超121.8亿元,占全省70%以上,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创新推进海域开发性金融试点,南通被列为开发性金融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省国开行意向对10个重点项目予以贷款支持,总投资额约864亿元。

  监管创新,海域管理体系全国领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海洋工程监管信息的实时联网,先后组建了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市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沿海化工园区和重大海洋工程项目水质在线实时监测、围垦工程海上采沙实时监视监管,建设了三维实景动态监管系统,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共建有7个海域使用动态视频监控点、2个海洋环境水质自动监测浮标、21个海洋工程环境常年监测站位。

  一个个敢为人先的探索,一项项先行先试的创新,催生“全省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唯一“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示范市”的诞生,并带动海洋经济强市加速崛起。今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可望突破1700亿元大关,占江苏沿海三市的半壁江山,比“十一五”期末增长77%以上。

  江风海韵

  生态创新谱写人海和谐乐章

  【新闻镜头】 7月14日,南通市政府决定,建立以市长任组长的南通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下设办公室,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市海洋与渔业局。这标志着该市正式吹响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号角。

  【纵深解读】在加快江海联动开发的同时,南通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围绕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开启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随着《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获省政府批准,一个先行先试、为全国探路构建统筹陆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浮出水面。2014年1月8日,《南通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正式出台,划定10类共60个生态红线保护区,规划总面积达1845.92平方公里。其中,江海生态保护成为重点中的重点。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迅速行动,牵头编制《南通市海洋生态红线区保护规划》,并于当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该“红线区”划定了大类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沿海重要生态湿地、重要农渔业区等海洋生态红线。

  邵怀德解析说,其核心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联动机制,重点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工程、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工程、海洋生态补偿与修复工程、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4大工程,通过科学利用海洋容量等途径,实现陆海生态环境建设、陆海管理相衔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纲举目张,一项项创新举措迅速实施。

  创新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管控机制,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沿海地区党委政府大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将滩涂围垦利用率和近岸海域水质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全市17条入海河流全部建立“河长制”和“断面交接制”,实行入海河口生态双向补偿,强化陆源污染防治的责任落实;“推动达标尾水深海排放”,明确了利用海洋环境容量的途径;创新源头防控,首次实行“用海限批制度”,将是否符合海洋环境评价制度作为海域确权发证的前置条件,并在海洋领域提出了海洋工程项目限批政策。

  创新陆海联动协作监管机制。该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和环保、海事等部门共同签署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作框架协议》,联手制定海洋监测、项目环评等政策。连续5年开展“碧海”专项执法行动,形成强大震慑力。建立了覆盖全海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该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获首批国家“地级市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站”称号;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都有海洋监测站目标;在如东洋口化工园区建立全国第一个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在吕四大唐电厂建立江苏省第一个温排水在线监测系统。

  创新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海洋工程环保实现全程动态监管。12月16日,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在通州湾举行海洋生态补偿协议集中签约仪式。签约的6个生态修复项目,涉及启东、海门、如东、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的20个用海项目,累计生态补偿资金达1.75亿元。据介绍,“十二五”期间,落户南通海洋工程达185个,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环评公示率100%,围填海工程听证率100%。目前,南通海洋生态修复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省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各类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的13.06%。

  这一道道生态“红线”和一个个在全省、全国或领先或率先的体制机制的创建与完善,为子孙后代构筑起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确保“江风海韵”永不褪色变味,市民百姓能永续“深呼吸”。

  创新执法

  打造碧水蓝海安全防护网

  【新闻镜头】 2014年11月13日,海门东灶港海警码头碧空如洗,中国海监5009快艇箭一样掠过波谷浪尖,由南通市海洋与渔业局牵头组织渔政、安监、江苏海警、长航公安南通分局等单位开展的海上联合执法开始行动。此次联手执法,重在落实南通海上“七打七治”专项行动要求,打击非法违法出海捕捞,整治涉渔“三无”船舶、违规越界作业等行为。

  【纵深解读】这样的“雷霆行动”,在南通沿江沿海隔三岔五就能见到一次,已形成强势震慑效应。

  编制规划,出台政策,制定制度,划定红线,如何让这些好的政策制度,变成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维护公众健康的“保障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从而成为引领全市描绘碧水蓝海的行动纲领?

  “我们从创新执法开始。”邵怀德介绍,该市海洋与渔业部门认真贯彻《海域法》、《海岛法》、《海环法》和《渔业法》、《安全生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法治建设,积极探索创新执法,打造碧水蓝海安全防护网。

  海监执法全国示范。全面开展执法巡查,积极组织海盾、碧海等专项执法行动,规范海域开发利用秩序,促进科学用海、依法用海。中国海监南通市支队多次获评全国海监执法示范队和东海区、江苏省海监执法先进单位。

  渔政执法全国领航。扎实开展长江禁渔、伏季休渔、护渔执法、打击电力捕鱼和组织“海上清网”等专项执法行动,市渔政支队连续10年评为农业部渔业文明窗口单位,并获十年一评的全国渔政执法先进单位。

  安全执法全国领先。认真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和专项整治,坚决整改渔业安全事故隐患,在全国率先推行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三化五覆盖”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渔船编组结对出海作业制度,建立了海上见义勇为的奖励机制,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渔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南通多次荣获“江苏省海洋渔业安全杯”。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有效防范和制止违规使用违禁渔业投入品行为,有效保障水产品安全供给。

  江宽任虾欢,海阔凭鱼跃。回眸“十二五”,江海联动成就斐然;展望“十三五”,陆海统筹前程似景。当前,南通海洋与渔业发展面临“海洋强国”、“海上新丝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重大机遇,将以创建国家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龙头,以海域综合管理创新为主线,以构建政策制度框架为重点,以优化配置资源为手段,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试点,把南通建设成为海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区,为全国海域综合管理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站在盘点“十二五”和布局“十三五”的交汇点上,巡视南通400多公里江海岸线和近万平方公里江海域,惊涛正拍岸!

  本版撰文:陈明施百灵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