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建403个家庭农场 给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1.2015  15:43

 

图为马桥镇正北村绿圣家庭农场内收获现场。盛义摄

 

 “家庭农场”一词自首次出现在2013年中央1号文件后,一直备受关注。靖江农民的创业热情也得到激发。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平均每3天就新增2个家庭农场,目前全市已建成403个家庭农场,给农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13年3月,生祠镇大进村村民田宇靖在本村流转188亩土地,创办起泰州首个家庭农场——靖江市宇靖家庭农场。50多岁的老田摇身变成农场主后,自家的房子就成了办公室,妻子陈秀华成为财务总监。老田还特地从安徽、浙江等地请来了果蔬种植能手,让他们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入农场“包干”种植。待蔬菜成熟后,由农场统一销售,“技术股东”获得相应分红。短短一年时间,农场就建立起固定的销售渠道,日销售果蔬千余斤,老田种地的收入一点不比上班族差。

 

老田第一个“吃螃蟹”后,我市家庭农场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今年,我市又出台了家庭农场扶持政策。除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级示范农场扶持补助外,还明确建立家庭农场指导员制度、开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试点两项新政。此外,靖江农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利用政策,为家庭农场搭建贷款“直通车”。诸多利好条件,使得今年以来全市家庭农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全年已新增家庭农场215个,超过前两年新设家庭农场数的总和。

 

我市现有的403个家庭农场,规模主要集中在100~500亩,其中100~300亩占多数,经营比较成功的农场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目前农村劳动力正在减少、老化,分散种养的传统模式已不太适应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必然越来越多。”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振玉介绍,家庭农场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土地产出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这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

 

在新桥镇农场主陈纪武家中,记者看到,插秧机、喷雾器等农机具一应俱全。陈纪武告诉记者,家庭农场使土地集中,插秧机等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农场主在农业保险投保、理赔以及粮食出售等方面,也比以前更便捷了。

 

朝气蓬勃的“80后”、“90后”创业者从家庭农场发展趋势中嗅到了商机。马桥镇九一村的“80后”朱锋放弃村官工作,与原本从事工业制造的父亲一起回乡创办家庭农场。眼下,这对从未干过农活的“父子兵”种起360亩高档蔬菜,铺下覆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销售网,一跃成为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的“地主”。

 

家庭农场灵活的经营模式也催生出农场主的致富“新花样”。西来镇德丰家庭农场主张建国在自家农场里开辟出“开心农场”,按照2000元/亩的价格出租给想要体验田园生活的“城市农夫”。马桥镇栗树村炳坤家庭农场主冯炳坤则把自家农场打造成“田间超市”,每当有农产品上市,他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群等平台“吆喝”,邀请消费者直接到田头采摘消费,农场的土特产超七成都在“田间超市”完成销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家庭农场发展水平还不高,部分家庭农场距离真正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还有不小的差距。王振玉表示,下一步,市农业部门将在经营人才培育和政策扶持两方面下功夫,助力家庭农场提档升级。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联合市农委定期开展农场主培训,打造一只懂经营、会技术的“职业农场主队伍”,提升农场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在政策扶持方面,通过开展“五好家庭农场”等评选,鼓励家庭农场规范化、精细化经营,选树一些发展典型,辐射带动全市农场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