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南通海门第三产业占比首破40%

11.02.2015  03:14

  8日从海门市统计局获悉,根据南通市统计局最新反馈的数据,去年海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6.5亿元,同比增长10.2%,人均GDP达到9.27万元,位居南通第一,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8.78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达到40.5%,比上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

  “我市服务业占比连续4年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海门市统计局局长郭宏伟说,服务业的持续高位增长充分展现了海门市经济结构优化的新成效。近年来,海门市委市政府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抓住多重叠加的发展机遇,充分放大江海联动开发优势,科学定位,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将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调优产业结构的重点任务,通过政策导向、平台打造、目标激励、项目引进等多种措施,促使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据海门市发改委介绍,去年海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184.7亿元,同比增长33.8%,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增幅超过工业。全年完成服务业税收52.8亿元,增长15.27%,总量继续位列南通五(县)市第一。

  生产性服务是海门市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海门市优江拓海,以加快一类口岸开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海门港、江海港和叠石桥“无水港”三港联动的开放大格局,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产业。目前海门港东灶港区一类口岸正式获批,沿江通海港区作为南通港的一部分实施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叠石桥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落地,也将对外开放。“三港”的崛起,为海门市发展港口物流夯实基础。这两年来,海门市的沿江沿海建起了万吨级码头群,去年海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50万吨,江海港的海宝物流吞吐量突破100万吨。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产业,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近年来,海门市重点建设了謇公湖科技城、海门生物医药科创园、海门产业研究院、海门港新区科创园以及复旦科技园、复华高科园等一个个高层次科创平台,推动海门从产品制造向产品创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销售技术转型,“2.5”产业、服务外包、总部经济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謇公湖科技城的江海大厦已经集聚了超过100家的总部经济,临江新区集聚了20多个科创项目。据介绍,去年海门市包括技术服务在内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82亿元,同比增长18.26%。同时海门市加大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去年市场成交额突破550亿元,电子商务成交额超过150亿元。

  近年来,海门市以产城融合和产镇融合为重点,全力推进江海特色现代文明的花园城市和各具特色的新市镇建设。海门市区以商业区街建设为重点,镇区以改造提升为重点,农村以田园风光游为重点,形成了金融业、商贸业、旅游业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去年海门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02.39亿元,同比增长11.36%;金融业实现36.9亿元,同比增长8.92%;住宿餐饮业22.7亿元,同比增长12.08%;房地产业41.12亿元,同比增长6.34%。

编辑: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