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淮安的小康样本 | 强国小康路④

05.08.2020  01:31

  编者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心愿,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这一历史目标,江苏人民砥砺前行,一路奋进。

  扶贫征途,一个也不能掉队;小康路上,一个也都不能少。脱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必经之路,也是检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强国小康路”专栏,聚焦江苏重点帮扶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生动实践,展现江苏人民建设幸福生活的动力和活力。

  新华网南京8月3日电(赵雅惠)红色,是这里发展的底色;绿色,是这里发展的路子。

  在江苏省淮安市,有这样几座村庄,它们依托红色资源走出了一条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了一批批脱贫奔小康的现实样本。

  农房改造 筑牢群众“稳稳的幸福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错落有致。

  走进涟水县成集镇条河社区,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一排排江淮建筑风格的园林式住宅坐落在河边,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块小菜园,诗意栖居,怡然自得。       

  “农房改造,其实‘难’在前期调研,”成集镇农房办主任王毅坦言,前期要去各地考察学习成功案例,聘请团队进行规划设计,还要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最后才推出了群众喜爱的、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双拼和四拼户型。

  “你们去我家楼上看看呢,楼上更好看!”条河社区村民洪桂英自豪地介绍着,现在我们家孩子回来后,每个人都有房间。

  据洪桂英介绍,她家原来的老房子拆迁拆了14万元左右,洪桂英和老伴用这14万元在村里购买了168平米的楼房,土地流转出去所获得的收益,老两口全部用来了装修。

  “现在几个孩子都已经去市里工作了,每个月都会给我们生活费,再加上一些土地的租金、补贴,我们老两口已经很满足了。”说起现在的生活,洪桂英满脸洋溢着幸福。

  据了解,在村民集体搬迁后,连片的土地进行了集中流转,供陈集镇现代农业园区进行扩建,相继发展了食用菌产业园、设施化果蔬园、规模种植西瓜园与马铃薯园,解决了集中居住后群众的土地流转和就业创业问题,实现村集体、低收入户“双增收”。

  走在干净整洁的乡间小道上,实在无法想象这里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17年条河村集体全年收入才2400元,2017年后开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随着产业项目的推动,去年社区集体收入已达到2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群众脱地不脱产。

  目前,条河社区的农房改造项目共分四期进行,一期建设87套,目前已安置84户,二期共224套房屋,目前已安置220户。三期约200套即将启动建设,同步规划四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近800户集中居住,解决170户低收入户住房问题。

  农房改造的同时也不忘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条河社区服务中心内,卫生院、文化大讲堂、群众大食堂、红白理事会与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成集镇也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近年来,成集镇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基地、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4A级红色乡村旅游区。

  同时,突出产业带动,积极发展优质稻米、食用菌、果蔬和绿色草坪等特色产业。截至2019年底,全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2171户、6998人全部达到人均年收入6000元省脱贫标准,实现脱贫销号,4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均达标出列,4个低收入村村集体经济达到18万元以上,2个低收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农旅一体 这里的乡村“有点甜

  “宝宝们,点击直播间下方的链接进行购买,即可享受优惠哦!”在淮阴区刘老庄镇香园农庄内,一场抖音直播带货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香园农庄的负责人朱海兵也成了一名乡土网红主播。

  “我和我老婆在外面工作了有6年,一直觉得没有融入感,想着在外面飘着也不是个事,就回来创业了。”朱海兵回忆道,因为在苏南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些规模化的果园比较多,而苏北当时几乎没有,于是我们就准备办个农庄。

  2009年,朱海兵夫妇租了第一块地,开始进行瓜果种植,2011年的销售情况良好,第一年,朱海兵就收回了投资葡萄园的成本。随着经营情况越来越好,2012年,朱海兵扩张了60亩土地用于种植水蜜桃,2014年,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国内并不火热的碧根果种植。

  “11月底摘草莓,次年6月份摘水蜜桃,7月摘葡萄,一直延续到国庆。”朱海兵并没有局限于瓜果的种植,而是同步开启了农旅结合模式。几年前,他们又开了一个生态休闲餐厅,用自家的鸡、鱼、蛋为原料来烧特色的农家菜,连酒也是自家庄园里酿的葡萄酒。

  如今,香园农庄逐渐拥有了湖景水蜜桃林、阳光玫瑰葡萄、葡萄林下的羊肚菌和大球盖菇、供采摘的红颜草莓棚、千亩的碧根果林和以农家菜为主的温室餐厅,近些年已经成为全市最吸引游客的景点之一。

  其实,刘老庄镇最为人熟知的是它的红色文化,它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在乡镇被表彰为2016-2018年度江苏省文明镇。近年来,刘老庄村突出旗帜鲜明的红色标志,基本形成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农业为支撑、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加快构建“红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让刘老庄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厚植红色文化底蕴,真正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小镇。

  “没有什么比四世同堂更幸福的事了!”80岁的村民葛从义谈到如今的生活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红色基因为刘老庄铺实了脱贫道路,绿色发展为刘老庄带来了致富法子。红与绿的映衬下,刘老庄正在发生着美丽的嬗变!

  老茶厂开启“美颜模式

  淮安市盱眙县的雨山茶场始建于1958年,60余年间经历了从创建、发展、鼎盛到渐趋没落的不同阶段。

  由于缺乏灵活的经营机制,村集体经济规模萎缩,加上生产设备老旧、制茶工艺简陋,经济效益持续下滑,部分茶田甚至被改为农田。

  “80年代,茶场迎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当时种植面积有3800亩,90年代,技术跟不上,设备比不过,茶场渐渐走了下坡路。

  2018年,以创建特色田园乡村为发展契机,茶场迎来了复兴发展的良好机遇。

  创建期间,雨山茶场率先淘汰了一批产能较低的绿茶生产老旧设备,新建一条红茶连续生产线和一条绿茶连续生产线,并增加了红茶、白茶等多个茶叶品类生产,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绿茶产品结构,雨山系列成品茶种类已达15个。

  此外,茶场继续扩大规模,新建无性系茶园810亩,整理和改造荒弃茶园860亩。目前茶园总面积达到2270余亩,其中优质高产茶园达到1260亩,较创建前增加660亩。清理茶园杂草、杂树,并对低产茶园进行复壮培育,改善美化园相园貌。

  三产融合,发展农旅。依托茶场人文和自然资源,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农旅项目,茶场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开展“茶叶+文旅”项目,新改造民宿、农家乐8家,房车露营基地、高尔夫训练基地有望在三季度开工建设,炒茶、钓龙虾、摸鱼等亲子体验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创建期间,茶场累计增加收入608万元/年,农户平均每亩增收200余元,直接带动约200人就业。

  雨山茶场还大力助推现代特色茶产业电气化,引导茶农逐步将茶园、车间按电气化标准进行建设,实现排灌、电施肥、电诱蛾及温湿度在线监控。

  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茶场建设56千瓦太阳能电池板及配套设施,安装电储能设备125千瓦/50千瓦时,实现光储一体化应用。利用“光伏+储能”昼夜峰谷电价差,余电上网为村民持续增收,每年降低生产成本约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