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协调”,构建江苏发展新格局

02.12.2015  09:31
          ——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发挥叠加优势,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推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融合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更大力度推动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             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将全省三大区域发展与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紧密结合,在更高平台上加快区域发展,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事关我省全面小康建设大局,是着眼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省发展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我省‘十三五’区域发展规划不仅位置突出,而且内容比以往更丰富,措施更精准。”省社科院研究员叶克林说。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我省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一个重要表现是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各展所长协调发展。2011—2014年,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0.5%、11.7%和12.2%。在苏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9%提高到44.6%。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三沿”联动,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战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影响,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迎来新机遇。             和全国一样,当下我省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策略和方法。省委党校教授储东涛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选择。站在全国角度看江苏,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域发展不够协调、不够平衡。苏北地区虽然连续多年保持快于全省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但毕竟是全省3/5的面积、2/5的人口,创造的GDP却只占全省的22.7%。因此,江苏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苏北。”             强调区域发展新布局,一方面是为苏北脱贫攻坚蓄势储能,同时更是在空间上统筹城市和乡村、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国内空间和国外空间,实现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放眼“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叶克林认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方向将呈现三大新变化:一是以铁路为基础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联通,尤其是过江通道的加密、纵向铁路网的形成,将淡化以长江天堑为标志的自然屏障造成的地区差异,形成生产要素、经济流的环状网络,加快区域差异的缩小甚至消失。二是苏中与苏南、沿江八市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共同体。三是支持苏北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苏北不是减速而是加速前行。             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空间布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区域生产力布局大的思路一以贯之,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同时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建设“四沿”,推进三大都市圈融合发展,推动淮海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在储东涛看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省应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牢牢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特别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苏南创新示范区建设。二是三大区域协调发展,2020年前打好苏北脱贫攻坚战,坚持“五化同步”,打好新型工业化重点战役,拉长六大重点片区25个重点县短板。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向东开放,向西拓展,开拓发展新空间。           叶克林的建议侧重操作层面。他说,“十三五”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要改革创新财政体制,从区域发展实际出发,形成省级财政全面超前的政策框架,打破行政区域对协调发展的制约。更加重视互联网经济发展,不让苏中、苏北留下数字鸿沟,利用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全省区域内的认同感,促进资金、人才、教育、产业等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既有利我省发展,也给全国提供经验。